異地高考的條件不應導向“拼爹”
zs-bk.com?2012-09-10 17:39? 賤言獻車?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9月6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有準入條件,。家長須有穩(wěn)定的工作,,有穩(wěn)定的住所,有穩(wěn)定的收入,,并且繳納各種保險,,且是常住人口;學生本人要在該地上學,;當地城市需要這個行業(yè)群體,。(《新京報》9月7日) 先不說“穩(wěn)定”的具體標準是什么,就只“當地城市需要這個行業(yè)群體”一條,,在地方的自主定義中,,就可以將異地高考的大門封死一大半。問題是,,誰最渴望異地高考這個“良政”的眷顧,?籠統(tǒng)地說,是沒有戶籍的流動人口,。然而,,那些“當地城市需要的這個行業(yè)群體”、“有穩(wěn)定的工作,,穩(wěn)定的住所,,穩(wěn)定的收入,并且繳納各種保險的常住人口”,,多數可能已經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了戶籍,,即使沒有獲得戶籍,他們中的多數估計也有能力選擇讓孩子出國的途徑來接受優(yōu)質教育,;真正的渴望者,,廣大外來普通務工人員,特別是那些農民工,,恐怕又只能望“異地高考”而興嘆了,。 異地高考事關教育公平,無條件地放開,,當然也不公平,,甚至會對教育公平造成傷害,,所以設置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必須的,。然而,,怎么設置異地高考的前提條件,背后則是既得利益與增長利益的博弈,。拋開所謂對城市承載能力的考量,,真正的核心利益是招生資源的分配,是占用戶籍地的指標,,還是占用高考所在地的指標,?按照常理,在哪里創(chuàng)造和貢獻資源,,就應該在哪里獲得分配和享用資源的權利,。這樣的邏輯,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流動人口大城市,需要面對的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壓力就會更大,,將來設置的條件也將更加苛刻,。 從理論上說,教育公平應該考慮的對象是接受教育的孩子,,讓所有的孩子有一個公平教育的起點和競爭機會,;而不是孩子的家長,將異地高考前提條件聚集在家長身上,,就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拼爹”游戲,,依然在加深社會階層的固化。從孩子的角度說,,只要接受的高考前教育相同,,就應該獲得同等的高考機會,異地高考只需要防止“高考移民”的投機即可,。而背后的教育資源配置,、教育不均衡的現實、戶籍制度的藩籬等,,既不是家長能夠左右的,,更不是孩子所能夠承擔的,,責任在政府,,難題只能由政府來破解。 公平,,一個是救濟意義上的公平,,即,,打破原來的利益格局,重新公平分配社會資源,;另一個就是發(fā)展意義上的公平,,即,不損害既得利益者的特權,,而是以其為參考標準,,通過發(fā)展使權益獲取普遍達到特權化的水平。目前,,在北京,、上海能上北大、清華的分數,,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點大學,;在北京、上海能上重點的,,在一些省則無學可上,。要通過發(fā)展來解決公平的問題,顯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正因為如此,,才提出了異地高考的命題。如何順利實現救濟意義上的公平,,專家建議可行的路線,,一是按照考生數量制定招生計劃,二是實行名校聯(lián)考的統(tǒng)招制度,。 在目前的現實下,,通過對家長設置苛刻的前提條件的異地高考,本質上并不會產生多大教育公平的效果,,而只是對既得利益者的范圍稍稍放寬了一點而已,,這與《教育法》“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yè)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的規(guī)定仍有很大的差距,。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指出:“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身于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之母,,如果農民工子弟依然因為父母是農民工而無法獲得異地高考的權利,,所謂的公平又該從何談起呢? 如果按照目前的前提條件設置異地高考的準入,,對廣大普通外來務工人員來說,,無疑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實際上,,異地高考本身就不是解決教育公平的根本之道,,而只是一種補救性措施,但如果我們在這種補救性措施上都看不到真正公平的決心,,我們還能期望真正的教育公平嗎,?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25]欠發(fā)達地區(qū)何以成“高考移民”重災區(qū)
- [ 09-09]異地高考準入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
- [ 09-09]“福建開放異地高考”期待示范效應
- [ 09-09]有條件準入,異地高考的增量改革
- [ 09-09]識別“隨遷子女”是推動異地高考關鍵
- [ 09-07]異地高考解釋權不應交給地方
- [ 09-07]異地高考如何因地制宜
- [ 09-07]讓國民就地享受權利
- [ 09-05]因地制宜是推行異地高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