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言說超越個人生活態(tài)度
zs-bk.com?2013-01-09 10:58? 黎 明?來源:長江日報 我來說兩句
現(xiàn)在都在講作風,,說說公共言說者的作風,。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無論“文如其人”還是“人如其文”的話題,,探討的都是“個人生活態(tài)度”與文風、話題之間究竟存在何種聯(lián)系,。 不少人以為公共生活中的言說者是嚴厲,、嚴肅或者常做沉思、沉重狀,,甚至是陰沉的,,這和言說者所說的那些嚴肅而沉重的話題有關(guān),這些內(nèi)容緊扣民生與世相,,卻一點娛樂性都沒有,,讓讀者輕松不起來。 出自公共言說者所謂的犀利文字,,不是靠形容,、描述、講故事達成犀利效果,。通常意義上的“文采”并不適合加在他們身上,。或者說,,他們的文采,,要靠準確的事實引述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邏輯,以及對問題認識的深刻性來表現(xiàn)。他們是在講理,,不是搞“文學”,,講理不排除“文學”,但為了維護邏輯思維的純粹性,,少用形容詞,,少包裝色彩,這是應該的,。 公共言說和打球一樣,,講究的都是“到位與命中”。言說犀利,,是命中,、破的了,有說服力,。寫作構(gòu)思其間,,理解讀者的思辨能力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而表達的方式和技術(shù),,也是運用邏輯思維的結(jié)果,。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的公共言說,有的嚴重低估讀者的思辨能力,,有的是不命中,、不破的,甚至反常識,,這與“公共”二字是背道而馳的,。 如果把公共知識分子還原為其應有的本義,那么憑客觀觀察和深度研究說話,,他們的思辨和論述,,融入個人踏實的生活經(jīng)驗可以,但不應該被個人“生活態(tài)度”或者某時段的心情所左右,,更不能被其他利益綁架,。“公知”論述公共事務,,講公害,、公利,既然選擇了公共言說,、公權(quán)批評這樣一種生活定位,、生活態(tài)度,那就必須在言說時超越個人私利,,這種態(tài)度也超越于其他的“生活態(tài)度”,。 必須承認,個人生活態(tài)度往往會影響到寫作風格和議題選擇,影響到觀點傾向,,求諸己,,這是要警惕的。還是那話:事實與邏輯,,高于論者的一切,,排除論者的一切,包括排除論者自以為是的“良心”,,這就是超脫的境界,。 自身的美好與和諧狀態(tài),有利于發(fā)現(xiàn)外界的美好與和諧,,同時對邪惡,、丑陋、愚昧,、苦難也特別敏感,。因健全而發(fā)現(xiàn)缺陷,因陽光而洞徹陰暗,,因敏銳而生成犀利。公共言說者的人格特征,,應是清澈陽光的,,不陽光的人,越干越陰暗,,最終滅自己的燈,。 (作者為知名網(wǎng)友) |
- 責任編輯:鄧宇虹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04]城管停水停電應慎重
- [ 11-15]福州慢行系統(tǒng)愜意生活的路徑
- [ 11-14]“中國式跨護欄”呼喚規(guī)則意識
- [ 11-12]有幸福社區(qū)然后有幸福城市
- [ 11-02]流浪漢“幸福生活”道出幸福真諦
- [ 10-23]莫把“惶恐”當成“矯情”
- [ 09-10]重口味的迎新標語讓校園的天空平添一份鮮活
- [ 08-13]獨立生活不能僅限于“警戒線”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