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也是一種幸福
zs-bk.com?2012-10-22 09:14? 劉林德?來源:長江日報 我來說兩句
前幾日遇到一件尷尬事,。 下班路上,看到一位小女孩拖拽一件舊單人沙發(fā),,六七歲的樣子,在一處上坡停下來,,拖不上去,。我很訝異現在還有家長讓這么小的孩子做這種苦力,便上前去幫她的忙,,手剛搭上沙發(fā)說了句“我來幫你”,,小女孩竟然回轉身怒目而視,開口呵斥起來:“你是誰呀,?我不認識你,。你走開?!?/p> 我并非不知道防范陌生人是現在孩子一項必要的社會認知能力,,或許每一位家長都要諄諄叮囑,甚至訴諸于恐懼的提醒,。但警惕到這種程度,,依然出乎我的意料。怪孩子太排斥嗎,?怪家長太小心嗎,?我得不出答案。我知道,,我也必然會訓練我的女兒具備這種能力,,陌生人是潛在的傷害者,不能輕易接觸,。因為孩子的理解水平,,我們沒辦法教他們辨別,只好一刀切,,拒絕一切陌生人,。 上周,教育部印發(f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目的是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技能化的傾向,提倡對兒童身體健康,、情感,、社會認知、科學藝術興趣等方面的培養(yǎng),。粗粗瀏覽一遍,,作為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我對《指南》基本上充滿好感。在“社會”一項,,《指南》也不免俗,,特別強調要讓孩子記住“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這就是說,,在國家層面,承認了處處潛藏危險分子的不安全社會現實,,雖然事實上大多數陌生人并不具有傷害性,。 其實何止孩子呢,成人世界,,有多少人不是對陌生人張著狐疑的雙目,。孩子的警惕是被灌輸的,成人卻是習得的,,見得聽得多了,,或者敏感到條件反射,或者遲鈍到裹一層厚繭,。成人對社會的理解和認知變成了對孩子的教育訓練,再成為孩子意識中的本能,。 經??吹接袌蟮篮驮u論說,一些父母對孩子的管護,,已經到了讓人瞠目的地步,,比如孩子學上在哪里,就把家搬在哪里,,初中高中的孩子也從不敢讓單獨出門,,到了大學甚至辭去工作陪軍訓陪讀。溺愛被歸結為主要原因,,所以總在呼吁放手,,但又何嘗不是出于對社會的深刻的不信任呢? 無論父母自身,,還是父母對孩子,,憚于傷害和欺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恐怕還是情感冷漠,,本能上覺得人與人之間是敵對和冷漠的,不存在坦蕩,、友善,、互助這些光明美好的東西,。陌生人之間如此,同事,、熟人,、親朋之間,或許也并不例外,。推開來,,商場、官場,、社會階層和群體之間,,大致也是警惕多于信任吧,所以我們特別喜歡用戰(zhàn)爭詞匯來描述各種關系,。在社會結構和人際情感被極度肢解摧毀的年代,,甚至對子女、愛人也不敢寄托信任和依賴,,奧威爾在《1984》里透徹的描寫,,對很多人來說并不是小說。 最近流行一句世紀之問,,“你幸福嗎”,。在問題的設計者,這不是一句疑問,,而是一句反問,,補充完整就是“難道你敢說自己不幸福嗎”。邏輯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幸福的時代,,即便你真的不幸福,但倘若你生活在一個不幸的年代,,你會更加不幸福,,因此你沒有理由不覺得幸福。 這是一種繞口令,,繞暈了你就幸福了,。幸福是什么,很大程度上講,,幸福就是不怕,,就是周圍是親切和善的笑臉而非兇殘寒冷的眼光。一個人從小到大,,時時警惕,,處處防范,半夜聽到敲門,,想到的不是謀財害命就是拆房揭瓦,,幸福感能強烈到哪兒去,?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人人都緊繃恐懼和拒絕的神經,,肯定就會缺少舒展揮灑的心靈,、想像奔涌的創(chuàng)造、如沐春風的暖意,,這真是大不幸,。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22]教育基金遭遇“零捐助”讓誰尷尬
- [ 10-22]“教育慈善”遇冷,與愛心無關
- [ 10-22]父教應有更積極的擔當
- [ 10-19]“寒酸幼兒園”寒酸了誰
- [ 10-18]性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
- [ 10-17]防止幼兒園“小學化”,,僅有指南不夠
- [ 10-15]林爻女士,,你不能先輸掉教育觀
- [ 10-12]莫以就業(yè)好壞論“海歸”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