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豈能對可疑數據不設防?
www.fjnet.cn?2012-07-11 10:00? 呂怡然?來源:文匯報 我來說兩句
這些年,,各種數據越來越多地成為新聞信源,一些容易引起百姓興趣的數據,,更是神速地被媒體引用,。但這些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數據、榜單,,靠譜嗎,?信息來源、抽樣方法,、統(tǒng)計步驟,、分析過程等,能確保公正,、科學,、準確嗎?數據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元素,,數據是否正確,,直接關乎新聞真實性 “世界級”的“皮包公司”? 打開“世界奢侈品協會”的官方網站,,看這個自稱“經美國政府批準并由國務院簽署認證成立的國際非營利組織”之“中國代表處”橫空出世以來的“深深足跡”與“煌煌業(yè)績”,,不由人不信其“世界級”的權威性,;而瀏覽由其開設的“全球最具價值TOP100奢侈品牌官方大典”官網,更恍若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主辦機構,、聯合機構、支持機構,、合作機構……一長串中外官方單位名錄,,足以把人看得發(fā)愣;而合作媒體名單上,,世界和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報紙,、電視臺、網站,,幾乎悉數在列,,怎一個“牛”字了得,!再看“十大頂級時尚”,、“十大私人飛機”、“十大豪華游艇”……10個榜單100個奢侈品牌,,光彩奪目,,叫人眼暈…… 但恰恰這個“全球奢侈品牌100強”榜單上羅列的許多二線品牌,被網友瞧出了破綻,,由此對“世奢會”及其中國代表處的注冊信息,、運營模式、“首席代表和執(zhí)行官”的身份等提出質疑,。近日,,隨著一些媒體深入調查,一個“皮包公司”的輪廓逐漸清晰起來,。據悉,,北京有關部門已對其展開調查,只是不知道,,是否也會把那么多成了“世奢會合作伙伴”的官方機構和媒體列入調查范圍,。 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情媒體不能不自我檢視:“世奢會”曾經推出一系列“年度官方報告”,、“排行榜”,、“藍皮書”、“監(jiān)控報告”之類,,當時諸多媒體深信不疑,、照單全收,還頗有“搶新聞”的勁頭,現在來看很可能上了大當,。 拿到“數據”怎么就不“稍加分析”,? 發(fā)布與奢侈品相關的市場信息,“世奢會”將之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使命”,,借以揚名立萬,、制造影響力。而每當它發(fā)布信息,,即刻便成各種媒體包括國家級主流媒體的新聞素材,。 以今年年初《華人春節(jié)海外奢侈品消費數據監(jiān)控報告》為例,這個并未說明調查數據來源與調查方法的報告稱,,“世界奢侈品協會統(tǒng)計:春節(jié)期間,,中國人在境外消費累計達72億美元,比預計數額增長了15%,,創(chuàng)歷史最高點,,以上消費分布為歐洲46%,北美19%,,港澳臺35%,消費目標為名表,、皮具,、時裝、化妝品香水,;……數據證明,,中國人已經成為節(jié)假日境外最具奢侈品購買力的消費群體,居全球之首”,。一時間,,這些數據和結論在網絡和傳統(tǒng)媒體上廣為傳播。 其實只要稍加分析,,便會生出疑竇:這個“監(jiān)控報告”標注“數據周期”為“2012-1-1—2012-2-1”,,為期1個月,發(fā)布日期則顯示為“2012-02-0402:52”,,這表明,,當佳節(jié)期間國人在歐洲、北美,、亞洲以及港澳臺地區(qū)的消費尚在進行中,,“世奢會”就匯集到了種種信息,而且在截止時刻之后的數十個小時里,,便精確計算出了世界各地市場的消費總額和其中奢侈品的份額,、持中國護照者的消費份額等等——效率之高、能力之強,,是不是有點超乎常識,?超乎常識的東西果真可信,? 據報道,早在去年,,商務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梅新育就指出,,“世奢會”在一個會上現場發(fā)布的數據“極度夸張”,而且報告本身自相矛盾:一面稱2010年中國旅游者在境外的支出總額是549億美元,,一面稱其中奢侈品消費為500億美元,,而按照當年中國總共出境人數5700多萬人次計算,平均每個人只花費80多美元食宿和游玩的費用,,怎么可能,?而一名“世奢會”前員工最近披露的內幕是,就在這個發(fā)布會頭天晚上,,幾個員工通宵達旦在網上扒資料,,活動前幾個小時,這個數據報告才拼湊完成,?;顒咏Y束后,因為數字給人揭出了洋相,,“頭兒”對下屬大發(fā)雷霆…… 媒體必須再次檢點自己的職業(yè)操守 “世奢會”是否涉嫌數字造假,,要由權威部門調查取證,這里不作妄斷,。但我們的媒體卻需要舉一反三,,再次檢點自己的專業(yè)精神和職業(yè)操守——難道因為是以“世界”冠名的機構發(fā)布的信息,難道因為是可以抓取眼球而“求之不得”,、“正中下懷”的數據,,就不辨其是否“極度夸張”而輕率寫進新聞、引入報道嗎,? 這些年,,各種數據越來越多地成為新聞信源,一些容易引起百姓興趣的數據,,如“胡潤富豪榜”之類定期發(fā)布的東西,,更是神速地被媒體引用。但這些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數據,、榜單,,靠譜嗎?信息來源,、抽樣方法,、統(tǒng)計步驟、分析過程等,能確保公正,、科學,、準確嗎?前些年,,一個所謂“全球性調查報告”稱“平均每個中國人有19.3個性伴侶”,,曾貽笑大方;所謂“權威機構最新調查顯示,,中國每年有220萬青少年死于因室內污染所引發(fā)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實乃向壁虛構;所謂“最高人民檢察院材料顯示,,約有70%的舉報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擊報復或變相打擊報復”,,系以訛傳訛……但當時,它們都被正兒八經地寫成了新聞報道,,有些權威媒體也摻和其中,。 數據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元素,數據是否正確,,直接關乎新聞真實性,。這方面反面的典型案例從來沒有“斷檔”過,但愿不要再添加新的案例了,! 說來很有幾分反諷意味,,“世奢會”主辦的“全球最具價值TOP100奢侈品牌官方大典”的“特約協辦機構”名單上,赫然有一個“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打假工作委員會”,。這個“經民政部批準成立的首家專門從事打假的社團機構”,是否對“世奢會”驗過真?zhèn)??是否對其發(fā)布的數據做過甄別,?是否將數字造假也列入打假工作的目標?鄭重建議它從“特約協辦”的“世奢會”發(fā)布的數據入手,,切實地查究一下,、剖析一番。 (作者為文匯新民聯合報業(yè)集團高級編輯)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2]“道歉門”暴露媒體自律性的缺失
- [ 07-02]“0”分答題卡不必向媒體公布
- [ 06-26]媒體也應講些高考低分考生的故事
- [ 06-18]預算公開:政府,、媒體,、公眾都在學習
- [ 06-15]媒體監(jiān)督不應是政績考核中的洪水猛獸
- [ 06-14]從“媒體曝光扣分”規(guī)定看輿論監(jiān)督的異化
- [ 06-07]當“量化罰款”遇上自媒體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