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應駛上法治化的快車道
www.fjnet.cn?2013-11-04 06:43? 王振耀?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社會救助的法治化,,將促成社會救助行為從行政主導到權利主導的轉型,,使公民能夠通過規(guī)范的法律保障得到救助,政府的救助行為也會得到系統(tǒng)規(guī)范,。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要以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建設,抓緊把已有的成功做法上升為法規(guī)制度,,既防“冷漠病”又不“養(yǎng)懶漢”,。毫無疑問,在中國社會救助制度建設進程中,,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項重大決策,。 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三個基本支柱,。自1999年國務院頒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以來,我國先后建立起了城鄉(xiāng)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xiāng)醫(yī)療救助制度,、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高齡津貼制度,、災害救助制度,、五保供養(yǎng)制度、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制度等,,僅城鄉(xiāng)低保和五保制度覆蓋的貧困人口就超過了8000萬人,。如果再看中央和地方社會救助與自然災害救濟費的財政預算增幅,據(jù)2013中國民政統(tǒng)計年鑒,已經從十多年前的幾十億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2029.5億元,,增幅驚人,。與此同時,十多年來,,慈善事業(yè)的社會捐贈也從每年幾十億元增加到了每年上千億元左右,。不可否認,社會救助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我們社會保持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 但也必須看到,,我國的社會救助制度建設最大的缺陷,是沒有一部社會救助法,,也沒有一部慈善法,。不久前,安徽某地以“對其他人不公平”為由,,叫停網(wǎng)友對3戶困難病人的募捐行為,,讓人大呼荒唐。這雖是一個特殊事件,,但也和社會救助的立法缺位有一定關系,。許多國家的經驗證明,,社會救助法和慈善法,,一個規(guī)范政府行為,一個動員并規(guī)范社會力量參加救助,,具有重要的制度性保障功能,。尤其在我國頒布社會保險法以后,社會救助立法缺失帶來的問題日益突出,,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險之間的銜接缺乏法治保障,。 由于制度缺失,包括大病救助在內的許多社會救助在全國還存在很大不平衡,,不少地方貧困救助面偏窄,,有些地方下達貧困救助指標,控制人數(shù),。此外,,由于缺乏法律規(guī)定,整個社會對救助政策也難以有統(tǒng)一認識,,有人片面理解“輸血救助”,,也有人過分強調“造血功能”和“不養(yǎng)懶漢”原則,對本該實施的緊迫救助漠然處之,。而慈善缺乏立法,,也難以規(guī)范捐贈行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以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建設,必將大大加快社會救助的立法進程,。更為關鍵的是,,社會救助的法治化,將促成社會救助行為從行政主導到權利主導轉型,,使公民能夠通過規(guī)范的法律保障得到救助,,政府的救助行為也會得到系統(tǒng)規(guī)范。 社會救助制度的法治化,,也會對公益慈善事業(yè)產生較大促進,。根據(jù)不少國家的經驗,公益慈善事業(yè)既包含款物的捐贈,,也有志愿服務,,還有大量的專職社會服務人員。如果能夠通過社會救助立法開發(fā)這一豐富資源,,我國的很多社會問題都會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社會建設水平也會得到較大提升。 社會救助制度的法治化,,既是政治過程,,也是社會發(fā)育的過程,既需要各級政府總結多方面的經驗,,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行政管理機制和預算管理辦法,,更需要社會與政府之間的積極互動,促成我國法治型城鄉(xiāng)社會救助體系盡快確立,。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01]社會救助不要止步于臨時救助
- [ 10-31]“好的市場經濟”既追求效率又守護良心
- [ 10-31]解讀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
- [ 10-31]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討論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
- [ 10-31]全方位織牢安全網(wǎng),,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
- [ 10-31]國務院常務會議稱將以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建設
- [ 10-31]解讀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
- [ 10-31]解讀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