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或改或禁,,還是少些權力干預好
zs-bk.com?2013-10-09 08:21? 朱昌俊?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我來說兩句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不斷出現的“洋地名”讓人眼花繚亂,。10月15日起施行的《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明確規(guī)定:賓館(酒店),、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區(qū)名稱,,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國家領導人名字,、外國人名和外國地名作地名,。(10月8日《大河報》) 地方政府出臺規(guī)定向洋地名說不,河南省并非第一例,。近幾年,,多個地區(qū)都有類似的條例出臺。其中,,禁止用國家領導人名字作地名的規(guī)定早已有之,,并基本上在理念與行動上達成了一定的共識。然而,,如此一刀切地禁用洋地名,,卻仍有太多可商榷之處。 縱觀各地禁用洋地名的初衷,,大多與保存城市文化,,拒絕崇洋媚外心理有關。但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動輒將洋地名上升到城市文化的失守甚至是崇洋媚外心理的作祟,,未嘗不是過度聯(lián)想?較之于能否起洋地名,,更關乎公共利益的,,恰是究竟誰有權利對公共區(qū)域進行命名。 可以肯定的是,,牽涉到公共利益的街道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地名的更該與設置,要充分遵循市民的意愿,,并契合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但一些為自家店鋪、樓盤起名的商家而言,用什么名則純粹是市場化行為,,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就應當給予寬容,行政部門過度干預反而有濫用行政權力之嫌,。 值得玩味的是,,一方面,愈來愈多的地方有意識地提出禁止用洋地名,,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又都不切實際地倡導打造國際化大都市。這兩種趨勢或許不存在必然的矛盾,,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不管一個城市是否是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隨著城市經濟發(fā)展自由度的增強和開放度的增加,,城市中多一些國際元素和中外互補特色,,也是大勢所趨。 只要不違反公眾利益,,實在無須大張聲勢,,視洋地名如洪水猛獸。再說,,從執(zhí)行上而言,,如果一些洋地名早已為公眾熟知且使用多年,貿然更改豈不是無謂的折騰,?而一些城市的歷史背景中本就包含國際元素,,洋地名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此種情況下一刀切,,豈不與初衷相悖,? 至于規(guī)范地名,本就與地名“洋不洋”無關,,而只與相關職能部門在市政管理上的態(tài)度有關,。假如相關部門對于地名與公共利益的關聯(lián)有清晰的認識,對于地名具有一定的敬畏之心,,不憑權力的口味與審美標準隨意更名,,不規(guī)范的地名對公眾的困擾必定大大減少。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特殊年代,,地名因為要契合特殊形勢下的權力需要,打上了很多的時代印記,。如今,,隨著政治符號需求的弱化,地名的日漸開放與多元,,這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發(fā)展方向,,禁用國家領導人作地名就是一例,。但地名之規(guī)范,仍未逃離行政權力干預的痕跡:比如某些地方主政者嫌地名太土甚至是因為信奉風水,,也要求更名;如今又以行政之力一刀切禁止洋地名,。改土名也好,,禁洋名也罷,,抑或是打造國際大都市,都是行政部門說了算,,公眾的發(fā)言權在哪,?捍衛(wèi)城市文化的動機到底有多少?這些都比洋地名是否可行,,更值得疑問。 開放城市何懼洋地名,?別把一個城市的文化想象得那么脆弱,,一個地名也承載不了一座城市的文脈,。于現代社會而言,地名的多元趨勢,,本身也就是城市開放文化的一部分。而地名之存在意義,,關鍵還是在于能否收獲市民的認同,而不在于“洋”與“土”,。這是無論是要禁洋地名,,還是隨意更改地名的權力行為發(fā)生之前,,都必須捋清的現實邏輯,。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09]少一點東施效顰的洋地名
- [ 10-09]糾偏洋地名 應注重度的拿捏
- [ 10-09]禁用“洋地名”沒搞清公私邊界
- [ 10-08]河南多地出現“曼哈頓”等洋地名 官方叫停
- [ 05-18]寧夏:禁用“某某水岸,、某國印象”等樓盤地名
- [ 04-25]漳州吃貨據點打銅街和打錫巷 一銅一錫啥來頭,?
- [ 04-18]漳州地名考之"石龜頭":或是因該地曾經有只石龜
- [ 04-15]消逝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