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動才能走出信任困境
www.fjnet.cn?2013-05-29 09:38? 上官酒瑞?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從某種意義看,現(xiàn)代政府治理就是一個信息傳輸,、交流,、反饋的溝通過程,而信息在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順暢流動,,意味著雙方在心理層面建立信任契約 近年來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公眾、干部和百姓之間的信任頻頻出現(xiàn)問題,。猜疑干部履歷和提拔程序,,質(zhì)疑領導承諾和事件調(diào)查結(jié)論,逢官必疑,,甚至已成一種思維定勢,。理性合法的質(zhì)疑,有助于監(jiān)督官員言行,,是社會進步的趨勢,。但不分青紅皂白的跟風式懷疑,,聽風就是雨的造謠傳謠,甚至采取非制度化的行動,,就不僅會惡化社會輿論,,還可能傷害公共秩序。 信息化社會是觀察這一問題的主要背景,。四川什邡,、江蘇啟東等地引入產(chǎn)業(yè)項目,雖都進行了科學論證和環(huán)境風險評估,,符合法律標準,,但還是引發(fā)了群體性事件。其真實原因在于,,干群之間信息占有不均衡,,信息不流動、不對稱,,強化了公眾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并使人們在主觀上夸大了這些項目的負面效應。 可見,,干群之間的信任困境,,成因固然復雜多樣,但信息不透明,、欠流動、少對稱是重要因素,。這一點,,在信息化社會顯得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看,,現(xiàn)代政府治理就是一個信息傳輸,、交流、反饋的溝通過程,,而信息在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順暢流動,,意味著雙方在心理層面建立信任契約。如果干部堅守信約,,就能夠培育干群信任,,形成強大合力,抗御各種風險,;如果干部故意掩蓋事實,、隱瞞真相,過濾信息,,就等于是撕毀契約,,必然造成干群信任危機,,并引發(fā)社會與政治風險。 沒有公開就沒有流動,,信息也難言對稱,。這些年來,從頒布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到公開“三公經(jīng)費”成為常態(tài),,再到網(wǎng)絡、微博問政等方興未艾,,中國政府信息公開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也不能否認,這些進步與公眾的需求之間還存在一些差距和錯位,?!吨袊姓该鞫扔^察報告(2011—2012年度)》顯示,不少政府部門在推動信息公開方面出現(xiàn)了“審美疲勞”,,無底氣,、無所謂、無熱情,。問題集中表現(xiàn)為政府傳遞信息的選擇性公開,。特別是“依申請公開”,往往因為語焉不詳或牽強附會等不當處置,,導致這種集中體現(xiàn)個人利益或價值偏好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滿足,。 各類信息在干群之間充分、及時,、準確地流動,,既需要技術條件的支持,也需要制度機制的保障,,更需要價值理念的支撐,。在網(wǎng)絡時代,技術障礙不復存在,,制度建設也日臻完善,,阻礙信息流動的最大屏障還是干部的理念。有的缺乏信息公開意識,,還抱持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觀念,;有的為避免引起輿論關注,防止過度解讀,,就蓄意不向民眾提供信息,,即使公開,也是一些形式化的模糊信息。這種思路已經(jīng)跟不上當前的時代要求,。同時,,必須承認公開是有邊界的,有些信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需要授權才能公開,。對此,,公眾應該具有基本的法律常識,政府部門也可以坦蕩地堅持,。 信息的充分流動會將政府置于聚光燈下,,的確能夠?qū)Ω刹康难孕挟a(chǎn)生“強勢監(jiān)督”。但反過來看,,如果信息公開為我所用,,也能成為展現(xiàn)良好作風、傳播政府形象,、樹立政府公信的制度化渠道,。在信息時代,信息儼然是政治系統(tǒng)的神經(jīng),,信息流動才能培育干群信任,,信息暢通才能激蕩出政府公信。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 |
- 責任編輯:鄧宇虹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23]虛擬世界不是虛假世界
- [ 05-21]信息公開豈能像“擠牙膏”
- [ 05-16]規(guī)范媒體的信息來源很有必要
- [ 05-08]公布發(fā)言人只是積極一步
- [ 04-26]信息安全 人人有責
- [ 04-23]完善信息平臺,,捐錢捐物才不糾結(jié)
- [ 04-12]3萬元罰不出個人信息安全
- [ 04-08]應對疫情要避免“信息盲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