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機”亟需“信績考核”
zs-bk.com?2013-02-18 10:28? 司馬童?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目前,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已經(jīng)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人際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調(diào)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可信,,只有兩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前不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報告2012-2013》發(fā)布之后,,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2月17日《中國青年報》)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社會之中,,公眾之間,盡管早已有了“不信陌生人”的切身感受,,而調(diào)研之后,,報告之下,許多人恐怕仍會大吃一驚:啥,!這個“不信比例”居然已達七成之高,?且不說一個基于7個城市不到2000份樣本的調(diào)查結(jié)論,是否能客觀反映出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狀況,;但相信不少人如我一樣,,會認同藍皮書揭示的問題,絕不是危言聳聽或夸大其辭,。 止滑信任危機,,提振社會信任,看起來又是一個“人人有責”的社會問題,,而透過現(xiàn)象觀實質(zhì),,我卻以為它同樣是個“政績問題”。近些年來,,在局部地區(qū)和一定范圍,,人們對商業(yè)、企業(yè)信任度的日益走低,,以及官民,、警民、醫(yī)患,、民商等社會關系不信任程度的漸趨加深,,無不映襯著監(jiān)管透明不夠、執(zhí)法打擊失嚴,,乃至一些政府官員不作為,、亂作為或是濫用職權(quán)、貪污腐敗的“權(quán)力失信”,。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希冀社會信任還能“遠離污濁”,、“一枝獨秀”,,只能是緣木求魚、異想天開了,。 不管什么時候,,社會信任的核心,首先是公權(quán)力的高度可信,。假如“有毒食品”防不勝防,,“虛假慈善”欺誆民眾,,或是助人為樂常惹官司,特權(quán)享受觸目皆是,,試問“民信指數(shù)”何能“奇葩”一朵,、獨善其身?正如有關專家所言,,“誠信講的是道德問題,,而信任是中性的事實判斷;不應簡單地把社會信任問題歸結(jié)為社會道德滑坡或民眾素質(zhì)低,,更要看到社會信任下降主要是由于人們的信任風險提高了,。” 走筆至此,,自然有所啟迪,,提振社會信任須應強化“信績考核”。換言之,,對于一個地方,、一位官員的考核考量,無妨試行先問“信績”,、再看政績,。“信績”較之政績更為重要,,就好比可口可樂的企業(yè)廠房哪怕一夜燒光,,憑著其深入人心的“品牌價值”,很快便能恢復元氣,。相反,,一個“信績”寥寥、或是乏“信”可陳的政績,,卻完全有可能是注重“短期效益”的產(chǎn)物,,甚至“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政績越顯耀,隱患越叢生,。 提振社會信任要把“信績”當政績,,其實也與習近平總書記“要重用不玩虛招的干部”之用人觀相切合——說到底,那些對群眾感情真摯,、深得群眾擁護的干部,,那些說話辦事有灼見、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對上對下都實實在在,、不玩虛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潔、公眾形象好的干部,,肯定只是那些在公眾心目中言行一致,、“信績”突出的干部。而人們當然也深信,,這樣的干部越受重用,,其政績的“信績含量”也會越高,進而對社會信任帶來的示范引導作用,,必會明顯有效地呈現(xiàn)出來,。 |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18]信任缺失,改革發(fā)展怎么實現(xiàn)
- [ 02-17]社會信任度抵達冰點怎么辦,?
- [ 01-17]在“滑坡帶”上構(gòu)筑公眾信任
- [ 01-10]從蘭考事件中反映出的社會信任度缺失問題
- [ 01-09]社會信任為何成為了稀缺品,?
- [ 01-08]兒慈會善款不降反升請勿再辜負人民信任
- [ 12-13]幼兒園“諜戰(zhàn)劇”空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