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招生屬地化困局
zs-bk.com?2012-08-09 18:46? 沈 葉?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更多觀點: 今年高考重點大學招生已近尾聲,,有的名校錄取本地考生的人數遠高于其他省份,。相差懸殊的數字刺痛了人們的眼睛,也讓部屬高校招生是否偏袒屬地生源成為熱議話題,。 稀缺資源的分配,,向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像一些發(fā)達國家那樣國內教育水平差異不大,,也許就不會存在偏袒屬地生源問題,。而現(xiàn)實是,北京,、上海等地集中了眾多重點名校,,山東,、河南等人口大省的名校卻屈指可數,正因為部屬高校招生名額有限,,誰能上誰不能上就要有更公平的標準。 針對偏袒屬地生源的質疑,,有關高校在回應中以“北京的生源質量好”為解釋。不可否認,,首都的教育水平確實相對較高,,但其他省份也不乏優(yōu)秀生源,。在生源質量同等的條件下,如果僅僅因為戶籍所限而無法獲得進入名校的入場券,,不免給人以“籍貫決定命運”的印象。更令人擔心的是,,如果這樣的“偏袒邏輯”持續(xù)推演到義務教育、就業(yè)等上下游環(huán)節(jié),,就可能引發(fā)地區(qū)間教育不平等的“馬太效應”,形成惡性循環(huán),。人們不滿于部屬高校招生的“偏袒邏輯”,正是源于這種憂慮,。 生源質量只是表面文章,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地方保護,。長期以來,在“部市共建”的模式下,,地方財政對眾多部屬高校的辦學經費投入占了相當比例,,作為回報,不少部屬高校在招生時往往提高本地生源的比例,。這種帶有明顯“地方保護主義”色彩的做法,,鞏固了高校與地方的利益聯(lián)盟,看起來“皆大歡喜”,,實則擠占了其他地方考生的機會,。部屬高校理應通過創(chuàng)新技術,、人才輸出等方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如果以招生名額為交換,,就使自身陷入了與地方利益糾葛的泥淖,更背離了獨立自主的大學精神,。這也是為什么教育部劃出“紅線”,,要求各部屬高校在屬地的招生計劃比例不得超過30%的原因。 在教育資源分布失衡已成頑疾的今天,,高等教育是底層群體向上流動的最重要機會,。破解屬地招生困局,以教育公平為最終指向的高考招生改革勢在必行,。以人口比例來制定各省招生計劃的絕對公平雖然難以實現(xiàn),厘清和切割高校與地方利益關系的任務也艱巨復雜,,但破除地域藩籬并實行競爭性招錄的呼聲日漸增強,被視作高校改革的一個突破口,。這方面可資借鑒的例子不是沒有。韓國高考實行全國統(tǒng)一考試,,同時為了兼顧地區(qū)平衡問題,采取“農漁村特別招生”和“機會均等招生”,,這樣,全國不同地區(qū)的考生都憑成績說話,,農漁村和貧困家庭的學生也能照顧到,。事實上,,我國不少高校針對中西部地區(qū)考生也有一定的招生比例傾斜,,剛性的制度輔以柔性的“糾偏”措施,,最大限度保證了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這樣的改革設想也許還有疏漏,但不能因為擔憂而裹足不前,。面對屬地招生的困局,,“小修小補”的舉措難以施展,要從根本入手,,從頂層設計上推動高考改革乃至戶籍制度改革。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