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鏡頭,公眾更渴望運動員的自然表達
www.fjnet.cn?2012-07-31 10:58? 攻 玉?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在北京時間30日舉行的舉重比賽只獲得一枚銀牌的吳景彪在賽后接受記者采訪時,,情緒激動,對著攝像機連鞠三個躬,,并發(fā)出悔恨的哭吼,。滿含淚水的吳景彪連吼數(shù)聲發(fā)泄了胸中的郁悶。在采訪中,吳景彪說,,“我有愧于祖國,我有愧于中國舉重隊,,有愧于所有關(guān)心我的人,。對不起大家!”(引自7月30日東南網(wǎng)) 一聲“愧對祖國”,,讓吳景彪的一席“道歉”感言高大又真切,,依筆者看來,錯失金牌,,吳景彪“愧對”的不只是“祖國”,。通過這個事情,筆者很自然地想起當時劉洋得獎時的致謝詞,,當時他只謝了父母,,而忘記了謝“國家”,結(jié)果招致官員的“糾正”,,最后,,導(dǎo)致劉洋以后致謝都生硬地把感謝黨和國家擺在前面。 其實,,這次“致歉”與劉洋的“致謝”基本上如出一轍,,只是一個是獲獎的感言,一個是錯失金牌的發(fā)泄,。但,,二者都指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面對媒體的鏡頭運動員的話該怎么說,? 像此次吳景彪的表達,,無疑會得到官員們的欣喜,但這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卻顯得有些遙遠,,尤其是當下的原子式的社會生活方式,將帶有“祖國”高帽的“愧疚”大張旗鼓地表現(xiàn)出來,,總讓人覺得有些不真實,。就像,當年東京奧運會一樣,,李寧因為動作失誤而錯失金牌,,但李寧卻面對觀眾淡然一笑,可是觀眾卻不能理解,,因為,,當時的話語環(huán)境接受不了那樣的“態(tài)度”,而一些媒體甚至直接發(fā)文,,批評李寧說,,你為什么笑,? 但,如果把這一件事情放在當下來解讀,,我想公眾會給予一充分的肯定與支持,。因為,對于公眾來說,,他們喜歡一張真實的臉,,而不用固定的英雄形態(tài)來表達一成不變的東西,更不喜歡運動員們戴上面具來對著他們說教,。 而這一次吳景彪從“愧對祖國”一直到愧對大家,,雖然,在特定場合它有著某些情緒觸動的因子,,但,,在面對鏡頭時,這種成熟與老練反而會招致觀眾的不喜歡,,相比之下,,當年李娜式的真爽會更讓觀眾覺得有意思,更愿意去接納,。 其實,,說到底,不管是“愧對國家”也好,,還是“愧對金牌”也好,,更或者是“愧對自己”也罷。不管是國家運動員,,還是平頭老百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情緒特質(zhì),也有自己的個性表達,。如果,,這些表達被某些人為的因子所取代的話,那只會讓一些看起來很自然的事,,變得生硬,、不自然。 也許,,當時用“愧對國家”更適宜當時的場景,,但換位思考一下,當你與金牌失之交臂的時候,,當你錯過關(guān)鍵一環(huán)時,,其實個人情感上的失落才是最實在的情緒。 只是,需要指出的是,,當一派成熟,、到位的官腔表達,可能并不會得到公眾的認可,,也許,,話一說完就會導(dǎo)致公眾的吐槽與不滿。因為,,公眾更希望一個平等,、自然的運動員站在自己的面前,,有喜也有悲,,有怒也有衰。而不是一副成熟的面孔,,訴說著千篇一律的感言,。 當然,在金牌效應(yīng)的誘惑下,,失去金牌注定要愧對別人,。只是這種“愧疚”的對象,不應(yīng)該成為單向度的表達罷了,。其實,,面對鏡頭,公眾更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表達,。因為,,公眾更希望一個人站在鏡頭面前,而不是一個神,。 |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30]運動員 官員化
- [ 04-18]解決運動員出路需三方面著力
- [ 04-17]運動員的出路是歷史的體制之痛
- [ 09-02]運動員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具
- [ 08-04]為優(yōu)勢運動員“改規(guī)則”背離體育精神
- [ 03-09]運動員不是政治家
- [ 03-02]運動員年齡造假究竟由誰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