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综合久久综合_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_麻豆AV一区二区天美传媒_麻豆产精品一二三产区区_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果冻_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青青网_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_嫩草院一区二区乱码_女人喷液抽搐高潮视频_欧产日产国产精品,亚洲免费视频在线播放,一区二区99精品国产黄色电影,美女精品永久福利在线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端午節(jié)> 正文
分享到:

端午風俗的歷史演變 還原端午本真

2017-05-25 09:25:18 來源:四川文明網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jié),,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岸恕弊钟小俺跏肌敝?,而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干支紀時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稱之為端午,,又稱端五,、重午、重五,。長期以來對于端午節(jié)起源眾說紛紜,,說法不一,至今仍爭論不休,。我們將通過梳理端午風俗歷史演變的脈絡,,來探尋端午節(jié)的真正起源以及端午節(jié)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的內涵。

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jié),,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字有“初始”之意,而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干支紀時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稱之為端午,又稱端五,、重午,、重五。端午的別稱很多,,五月五日古人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jié)”。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jié)”,。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jié)”,,所以它又稱端陽、午節(jié),。明清時北京人還稱其為“五月節(jié)”或“女兒節(jié)”,。在本文中,我們將通過梳理端午風俗歷史演變的脈絡,,來探尋端午節(jié)的真正起源以及端午節(jié)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的內涵,。

  端午節(jié)起源何時——先秦時期 屈原之前

長期以來對于端午節(jié)起源眾說紛紜,說法不一,,至今仍爭論不休,。就目前來看,關于端午節(jié)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一是流行久遠的傳統(tǒng)觀點,,依據(jù)南朝梁人吳均的《續(xù)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jié)起源于紀念屈原;二是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jié)是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jié)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jié)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三是認為端午節(jié)起源于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jié)非因屈原考》);四是說端午節(jié)源于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從中國節(jié)日風俗發(fā)展形成過程來看,,以上諸家觀點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節(jié)作為一個風俗活動內容豐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追溯其風俗活動起源時不能只注視某一側面而以偏概全,。中國古代,,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在交通不發(fā)達的時代,,人們生活相對囿于一個狹窄的天地,風俗也自會因時因地而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各地風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國普遍性的節(jié)日風俗,。因此,,考察端午節(jié)起源應綜合多種因素。

端午節(jié)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發(fā)展又注入新的內容,。龍舟競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皭喝铡逼鹩诒狈剑⑷胂募緯r令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逝世而最后形成,。

南方:起源于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jié)日

中國古代龍舟,南宋李嵩《天中戲水圖》(局部)

端午節(jié)一項重要節(jié)日活動是為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但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妒挛镌肌芬对降貍鳌吩疲骸案偠芍缕鹩谠酵豕篡`,,今龍舟是也?!奔词乖谇救说脑娮髦?,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fā)枉渚兮,,夕宿辰陽?!鼻说倪@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乘著“舲船”順沅水而上,船槳齊劃沖擊著層層波浪,,清晨乘船從枉楮出發(fā),,晚上就可留宿辰陽。這種眾槳齊劃的輕快小船正是競渡風俗的一種反映,。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他們不僅有“斷發(fā)紋身”的風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游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競渡習俗的由來,。此說頗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龍舟競渡作為水上的競技活動,,不僅僅是越人的習俗,而且其他民族也有此俗,。一九三五年在河南汲縣山彪鎮(zhèn)戰(zhàn)國墓葬中出土的鑒,,一九六五年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戰(zhàn)國時“嵌錯賞功宴樂銅壺”上,都有競龍舟的圖案,。龍舟競渡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所以清代大史學家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說:“競渡不獨(端)午日也,今江浙間多用春日,,疑非本意,。”但是總體來看,,龍舟競渡是以沅湘一帶為中心的南方風俗,。

北方:起源于“惡月”“惡日”

舊時,端午并非一個良辰吉日,,而是一個需要處處避忌的“惡日”,,圖為畫家蘇耕的《女兒回娘家》,圖上有“端午比年大,,女兒回娘家”的題語,。

南方越民族進行龍圖騰祭祀之時,而北方中原地區(qū)卻是把五月五日當作“惡月”“惡日”進行驅邪避惡之日,。直到現(xiàn)代,,民間仍有“善正月,惡五月”的說法,,正月為善月,,人們笑逐顏開、歡呼雀躍,;五月很早就被視作“惡月”,,人們小心謹慎,處處避忌,,五月五日,,更是惡月之“惡日”,人們唯恐避之不及,,這天對小兒的保護尤為關鍵,。因此在荊楚民間形成了“躲端午”的習俗,端午節(jié)這天,,年輕的夫婦要帶著未滿周歲的小孩去外婆家躲一躲,,以避不吉。日本鹿兒島在五月五日也有類似的節(jié)俗,,母親這天背著不到一歲的小女孩在外跳稱為“幼女祭”的圓圈舞,。朝鮮稱五月五日為“女兒節(jié)”,出嫁的女兒都回娘家,,男女兒童用菖蒲湯洗臉,,臉上涂胭脂,削菖蒲根作簪,,“遍插頭髻以避瘟”朝鮮小兒的這種打扮,,稱作“端午粧”(洪錫謨《東國歲時記》)。由此可知端午作為避忌日,,特別是小兒的避忌日是整個東亞地區(qū)的通俗,。

為什么人們會將五月視為“惡月”,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日”呢,?這是因為仲夏五月,,炎熱潮濕,蚊蠅繁殖,,毒蟲出沒,,百病滋生,對于醫(yī)療條件極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極易染病死亡的時節(jié),。就目前資科看,至遲在戰(zhàn)國時代,,人們已經視五月為毒月,、五月五日則為惡月中的毒日、惡日,、死亡日,。《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蔽逶律w屋會帶來什么后果呢,?《風俗通》佚文說:“五月蓋房,令人頭禿,?!睈涸聬喝盏挠^念影響甚廣,以至人們相信五月對從政為官者也是惡月,?!讹L俗通》佚文說:“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遷,?!彼讉魑逶律先蔚墓伲岭x職都不能升遷,。歷代為官者都忌五月上任,。《日知錄》卷六說“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為忌月,,今人相沿以為不宜上任,。”五月的一切事情似都不祥,,五月五日生子,,則更被視為災害臨門之事?!讹L俗通》佚文說:“俗云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蓖醭洹墩摵狻に木暋芬灿羞@種記載:“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笨梢姰敃r人們都認為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將來會禍害父母,,不能養(yǎng)大成人,,因為這一風俗而被遺棄的孩子不知有多少。

雖然人們把五月五日出生的人說得如此可怕,,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相反,,中國歷史上許多名人倒是五月五日所生,。例如,戰(zhàn)國時以養(yǎng)士聞名遐邇的孟嘗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所生,。當其呱呱墜地之時,其父田嬰就欲致他于死地,。后來,,他母親私下將他撫養(yǎng)成人。田嬰知道后怒不可遏,,怒斥其母為何沒把這個孩子扔掉,,反而養(yǎng)大成人。田文見其父大怒,,立即叩頭下拜,,接著反問田嬰說:“您不讓養(yǎng)育五月生的孩子,是什么緣故,?”田嬰回答說:“五月出生的孩子,,長大了身長跟門戶一樣高,會害父害母的,?!碧镂恼f:“人的命運是由上天授予呢?還是由門戶授予呢,?”田嬰不知怎么回答好,。田文接著說:“如果是由上天授予的,您何必憂慮呢,?如果是由門戶授予的,,那么只要加高門戶就可以了,誰還能長到那么高呢,!”孟嘗君以人生受命于天,,則不會妨害其父母,若受命于戶,,則加高門戶就不會和門戶一樣高的道理駁得其父啞口無言,,只能“默然!”后來孟嘗君果然成為一代名士,。

盡管有孟嘗君前古之鑒,,但是,,到了漢代,人們仍然迷信此惡俗,。漢成帝時,,權勢顯赫的王鳳也是五月五日生,其父提心吊膽地將他養(yǎng)大,。漢末,,在相互傾軋的官場上,有一個政績平平,,說話謹慎,,辦事模棱兩可,待人圓滑世故而官運亨通的不倒翁──胡廣,。他歷經六朝(自安帝,、歷順帝、沖帝,、質帝,、桓帝到靈帝)三登太尉。此人名叫胡廣還有一段戲劇性故事,。據(jù)《世說新語》記載,,因為他生于五月五日,父母忌于世俗傳統(tǒng)觀念,,將他藏在葫蘆中投之于河,,幸而未能淹死,后來有人收養(yǎng),,乃托葫蘆所生,,姓胡名廣。(還有一說他父母原本姓黃,,收養(yǎng)者為胡翁,,故姓胡)顯然,從戰(zhàn)國到兩漢,,人們一直認為五月五日是深惡痛絕的惡日,。

時令:起源于夏至

裹角黍(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老的二十四節(jié)氣,對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但在現(xiàn)代,,以節(jié)氣為節(jié)日并在全國范圍內產生普遍影響的恐怕只有清明和冬至了。清明自不待言,。而冬至俗稱“冬節(jié)”,,這一天,有吃餃子、喝羊肉湯進補的習俗,。但是相對于冬至的夏至,,節(jié)慶活動卻很少。這很可能是因為端午節(jié)和夏至在時間上相去不遠,,漸漸兩節(jié)合一造成的,。

在漢代以前,人們大多重視時令節(jié)日,,仲夏五月的重要節(jié)令是夏至,,雖然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在漢代已經比較重要,但夏季的主要節(jié)俗還是集中在夏至,?!抖Y記·月令》很嚴肅地對待這一時間點,“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毕闹粒覀兌贾?,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日子,,也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jié),這一天過后,,太陽逐漸南移,,陰氣長而陽氣消,所以這一天也被古人視為陰氣與陽氣,、死氣與生氣激烈爭斗的時節(jié),,人們在這一時段,要保持身心的安定,,要禁絕各種情欲,,尤其是色欲;行政事務亦應采取“無為”的治理方式,。這也是五月被視為“惡月”的主要原因,,因為在在古人觀念中,自然節(jié)令日是陰陽運動的關鍵日,,也是人們精神緊張的時日,,因此小心避忌,謹慎過關,這是當時人的節(jié)日心態(tài),。由于夏至時節(jié)陰陽二氣的激烈爭鋒,,陽迫于上,陰動于下,,蛇蟲出沒,,暑毒盛行。人們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感受到生存的困難,,因此人們將夏至所在的五月,視作“惡月”,。

端午與夏至曾經并存并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端午最終替代了夏至,,夏至的節(jié)俗功能也大都潛移至端午節(jié)俗之中,。周處《風土記》云:“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而古代就有“五日同夏至”之說,。端午節(jié)融進了許多夏令飲食,、服飾、禁忌等風俗,。吃粽子是漢代端午的重要習俗,。當時,吃粽子并無特別的紀念意義,,只是當作一種時令食品而已,。俗有「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諺。意思是粽子一出現(xiàn),,歲序便轉入夏季,,這是一年生活轉折的信號,不單單只是點綴節(jié)景,。在五月仲夏,,酷熱季節(jié)吃這種米制涼食,用菰蘆葉包裹,,用灰汁煮熟,,色香味都別具特色,吃后能清熱降火,胃腸舒適,,不失為時令佳品,。在此時,人們全面換上夏裝,,以輕薄涼爽為宜,。因此《中華古今注》記載:東漢每到端午,皇帝要賜給群臣百僚鳥犀腰帶,。作為皇帝的恩賜來說,,固然是籠絡臣下的一種手段,但從風俗角度講,,這也是端午換夏裝,、避酷熱的風俗反映。從衣食風俗來看,,認為端午與夏至風俗有密切關系也不無道理,。

端午習俗歷史——從時令節(jié)日到人文節(jié)日

秦漢時期:南北風俗相融 以北方習俗為主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圖為現(xiàn)代畫家王弘力所作《古代風俗百圖之掛五彩線》,。

先秦時,,南北風俗各異,但是五月五日作為一個“節(jié)日”已各有所側重,。到秦代之后,,由于國家統(tǒng)一,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端午節(jié)就在南北風俗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但是,由于華夏文化自古以來以北方文化為主導,,所以就目前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的端午風俗還主要是避惡。早在《夏小正》中已有“是月蓄藥,,以蠲除毒氣”的記載,。而《風俗通》中記載漢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黃,、白、黑等五彩絲線合成細索,,系于臂上,,稱為“長命縷”,或稱“續(xù)命縷”,、“五色縷”,、“朱索”等名。據(jù)說用它可以驅瘟病,,除邪,、止惡氣?!逗鬂h書˙禮儀志》記載,,漢代五月五日時,“以朱索五色為門戶飾,、以止惡氣,。”《事物原始》中認為印五色就是桃印,。那時桃印長六寸,,寬三寸,五色書文,,懸于門上,,與后世懸符避邪十分近似。由于陰陽五行學說流行,,神鬼迷信觀念滲透很深,,因此,端午作為惡月惡日,,并無節(jié)日的情趣,,而是以驅邪避惡為主。用五色縷,、五色桃符也說明與陰陽五行學說有關,,以五色代表五方,黃為中央,,屬土,;青屬木,主東方,;白屬金,,主西方,;黑屬水,主北方,;紅屬火,,主南方。這種五行主五色學說已深入到人們生活領域,。而五色絲縷,、五色桃印看來雖小,卻有驅鬼避惡的神奇力量,。

  漢末魏晉:從時令節(jié)日到人文節(jié)日

端午節(jié)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屈原,,圖為屈原畫像

風俗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來說,隨著社會發(fā)展,,一方面要受到上層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另一方面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的活動,也必然會在風俗生活中積淀,。因此,,本來端午節(jié)起源于民間的原始崇拜與迷信觀念,但是到了漢末魏晉時,,就又被賦予紀念歷史人物的內容,。最初關于紀念哪個歷史人物,也是說法不一的,。東漢末年蔡邕在《琴操》認為,,五月五日應是紀念介子推,這一說法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山西一帶人民十分推崇介子推,,每逢此日都紀念其人,相沿成俗,。

而在南方楚人心目中的英雄卻是我國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是五月五日懷抱沙石投江而死的,,于是,就把屈原之死與端午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本來龍舟競渡是古代越民族龍圖騰崇拜之遺俗,,此時卻附會為屈原投汨羅之日,人傷其死,,故皆駕舟楫拯救他,,因此形成競渡風俗。就連時令食品──角黍粽子,,也被楚地人按照自己的心愿與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独_齊諧記》中假托東漢光武帝時長沙人歐回之口說:有一次歐回見一士人自云是三閭大夫屈原,對歐回說每年人們水中所祭之食品為蛟龍所竊食,,今后若有惠祭,,當以楝樹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因為楝葉,、彩絲都是蛟龍所懼之物。從此五月五日作粽子用楝葉并纏五花絲便成為遺俗,,與屈原毫不相干的時令食品也成了祭品,。

但是,在紀念屈原與介子推之外,,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陳臨之說,。

伍子胥原本春秋時吳國大夫,,曾幫助闔閭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并整頓內治,,勵兵秣馬,國勢強盛,,攻破楚國,。到吳王夫差時,吳越爭霸,,吳國攻破越國,,伍子胥勸吳王拒絕越王勾踐求和,未被吳王夫差采納,,反而遭到疏遠,,后被賜劍自殺。據(jù)《夢梁錄》記載,,傳說伍子胥死后被吳王夫差用皮革包裹丟進錢塘江,,化為波神?!恫芏鸨酚涊d:“五月五日,,以迎伍君?!彼栽趨堑剡@一天有迎伍君的習俗,。

關于曹娥,在《后漢書˙列女傳》及《會稽典錄》中都有記載,。曹娥的父親在漢安帝二年(西元一○八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時溺死,。當時曹娥年方十四,,沿江尋找父尸,晝夜哭號不絕,,遂投江而死,。數(shù)日后,曹娥抱父尸浮于水波,。東漢時頗崇尚名教,,以孝治國,會稽人認為曹娥孝心感神靈,,可作世人楷模,。故以此日紀念,劃龍舟競渡,,在龍舟上給曹娥塑像,,成為會稽一帶的風俗。

至于陳臨,,據(jù)《初學記˙歲時部》引謝承《后漢書》記載:陳臨任蒼梧太守,,“推誠而理,導人以孝悌,?!敝卫砩n梧,移風化俗,,頗有政績,。后來陳臨卸任調走之時,蒼梧郡人于五月五日送至東門,。人們?yōu)榱藨涯钸@位政績卓著的地方長官,,每年五月五日“令小童潔服舞之,”以紀念陳臨,。

起初端午所紀念歷史人物是因地而異,。但是,隨著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動蕩與戰(zhàn)亂,,加之清談玄學及佛,、道思想的有力沖擊,忠恕孝悌觀念逐漸淡化,,所以陳臨、曹娥,、伍子胥,、介子推的影響未能擴散到全國。但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卻在這幾百年的動亂歲月中,,成為人們心目中崇拜的英雄,,尤其是他的名著《楚辭》以那悲亢壯烈謳歌喚起了千百萬人民的強烈愛國激情,深深流入人們的心靈,。因此,,五月五日作為屈原逝世紀念日得到了全國人們的公認,把各地原有的端午風俗與紀念屈原巧妙地結合起來,,使這個充滿原始崇拜和迷信色彩的節(jié)日散發(fā)出愛國的民族意味,。

  魏晉南北朝:禳毒除瘟之余增加了娛樂氛圍

元畫家王振鵬所作《龍池競渡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西晉的滅亡,,北方人口的南遷,,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進一步融合,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楚地風俗已對全國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北方,,雖然這一天仍籠罩在“惡日”的壓抑氣氛之中,但在南方水鄉(xiāng),,尤其沅湘一帶,、汨羅江畔,每年端午節(jié)都要舉行隆重的競渡儀式,。據(jù)成書于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記載:“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為水軍,,一自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碑敶酥H,,人們換上節(jié)日盛裝,扶老攜幼,,拜祭屈子廟,。祭畢就開始龍舟競渡?!帮w鳧”“水軍”“水馬”等各色群龍一齊下水,,一聲鼓響,槳蕩銀波,,龍破碧水,,船發(fā)似箭。兩岸觀者齊聲歡呼,,助威吶喊,,情景動人,熱鬧非凡,。

北方無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競渡,。但是把五月五日作為“惡日”的觀念卻是頗難破除。如《宋書˙王鎮(zhèn)惡傳》記載:王鎮(zhèn)惡就是五月五日生,,家里人因俗忌諱想將其出繼人家,,后來祖父王猛認為“昔日孟嘗君惡日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彼圆帕袅讼聛怼K趷喝?,就起名“鎮(zhèn)惡”,。《北齊書˙南陽王綽傳》記載:北齊武成帝的兒子高綽生于五月五日辰時,,被封為南陽王,。后來他被人誣陷謀反而被殺,尸體在興圣佛寺放了四百多天后,,人們收斂尸體時卻發(fā)現(xiàn)居然“顏色毛發(fā)皆如生時”,。本來,像這種情況應從陳尸的客觀條件進行合理的解釋,,可是當時人們只能從他生日迷信角度來解釋,,認為五月五日生者其腦不壞,所以才顏色如故,。

端午節(jié)的倒栽(災)葫蘆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zhàn)爭頻繁,人們飽嘗戰(zhàn)亂之苦,,所以最重視的端午習俗莫過于“辟兵繒”了,。用五色絲染練制成日月、星辰,、鳥獸之形狀,,上刺文繡、金縷,,即叫辟兵繒,,也沿襲漢代名稱為長命縷或續(xù)命縷。有的佩于胸前,,有的綴于臂上,,一可辟兵災,延壽續(xù)命,;二可顯示婦女養(yǎng)蠶繅絲之功,。不僅如此,當時人們還把這些東西作為珍貴禮品互相贈送。

辟兵是一個方面,,惡日禳毒除瘟病也相當重要?!肚G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形,,懸于門戶上,以禳毒氣,?!被蝻嬢牌丫啤.敃r采艾頗有講究,,要在五月五日雞未鳴時去采擷,。早在先秦時期,艾就被采來作藥用,,取艾葉制成灸條治病,。古代有“歲多病,則艾先生”之說,。因而它的藥理作用就被人們盲目夸大,,認為艾能驅瘟除邪。用艾制成人形或虎形懸掛門上,,也有剪彩為虎,,上黏艾葉以隨身佩帶者。俗均稱之為“艾虎”,。梁王筠《五日望采拾》詩中所道的:“長絲表良節(jié),,命續(xù)應嘉辰。結蘆同楚客,,采艾異詩人,。”正是此俗寫照,。禳毒氣的另一方法就是飲菖蒲酒,。菖蒲具有性溫味辛的特點,能開心竅,,祛痰濕,,對治風寒傷肺、胃病均有較好療效,。飲菖蒲酒對預防夏令外感病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漢代荒誕迷信的避惡“桃印”,,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仍十分盛行,。北齊魏收《五日》詩中:“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即是指此事。究竟有無功效,,就無法考證了,。

這個時期,端午節(jié)還出現(xiàn)了不少娛樂活動,。據(jù)《荊楚歲時記》所載,,在端午“荊楚人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边€有玩鳥、訓鴝鵒習俗,?!按嗽馒z鵒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養(yǎng)之,。必先剪去舌尖,,以教其語也?!冰O鴝究竟是何鳥類,,依典籍所解,就其能為人言來講,,即今之八哥類,。《獨異志》記載:晉代桓豁鎮(zhèn)荊州時,,有一位參軍五月五日采得一鴝鵒鳥,,剪其舌教學人語。經過一年多訓練,,有一次宴會上,,桓豁取出鴝鵒令學人語,賓客滿座,,學誰像誰,。有一客人鼻部有病,鴝鵒便飛入甕中學其語,,極為相似,,舉席皆大笑不止。

隋唐時期:仲夏盛典 充滿節(jié)日歡樂

端午五色長命縷

隋唐時期,,端午節(jié)從風俗形式上都繼承了前朝,。但是,從性質上講,,原來有特定意義的節(jié)日風俗活動,,到此大多演變?yōu)楣?jié)日娛樂活動,。“惡日”已不惡,,逢兇化吉,,充滿了節(jié)日的歡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序》中記述:皇宮端午日盛況,,召來儒雅臣僚,,大張筵席,“廣殿肅而清氣生,,列樹深而長風至”。這時內廷御廚們更為忙碌,,“廚人嘗散熱之饌,,酒正行逃暑之飲。庖捐惡鳥(指梟羹),、俎獻肥龜,、新筒裹練、香蘆角黍------罩洽風味,?!北緛矶宋绻?jié)正值仲夏酷暑將臨之時,而宮廷殿閣里卻無絲毫暑氣,,樹深蔭濃,,長風徐徐。面對美味佳肴,,醇醪瓊液,,這位愛好享樂的風流皇帝怎能不沉醉?怎能不感到“自足為樂”,?至于聯(lián)想到端午風俗彩五命縷之類的上古遺俗,,他僅“感婆娑于孝女(曹娥),憫枯槁之忠臣(屈原)而已,?!彼罡信d趣的是“節(jié)氣之循環(huán),美君臣之相樂,!”所以宴會君臣酬唱,,吟詩作賦,讓臣下給他歌功頌德賦應制之作,。

  

親朋好友間有用扇子作禮物,,相互饋贈也是端午風俗之一。圖為天師降五毒詩紋端午折扇

唐代宮廷端午宴享和其他佳節(jié)類似的一點,,就是皇帝照常例對大臣有所賞賜,,以示恩寵。最常賜之物是夏令的扇子?!短茣酚涊d:貞觀十八年(西元六四四年)五月五日,,唐太宗御筆親題“鸞”、“鳳”,、“蝶”,、“龍”等字樣于扇上。唐太宗本來就愛好書法,,常與大書法家褚遂良等探討書法藝術,,他死后還要將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唐太宗本人書法也頗有造詣,,御筆題寫的這幾字全用飛白書藝術方法,,筆勢奇絕,游龍走蛇,。唐太宗對司徒長孫無忌及吏部尚書楊師道說:“五月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彼煲陨荣n寵臣?!缎绿茣B禮志》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常在五月五日奠衣扇于諸陵來祀祖宗,。唐代還有賞賜衣帶的習俗?!吨腥A古今注》云:唐貞觀年間端午節(jié),,賜給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杜f唐書˙李元紘》載李元紘曾于五月五日受賜紫服金魚而感到寵幸無比。除賜寶扇玉帶之外,,還賞賜百索粽子,。竇叔向就有一首《端午日恩賜百索》詩感激涕零地寫道:

仙官長命縷,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龍見,,恩深犬馬知。

余身尚可續(xù),,終冀答明時,。

唐玄宗時端午娛樂活動別出心裁。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jié),,造粉團角黍置于盤中,,再制作纖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盤中的粉團,射中者得食之,。因為小粉團滑膩又小,,頗難射中。這本是宮中游戲,,后來傳遍長安都城,,一時都仿效之,射粉團成了端午節(jié)一種風俗,。射粉團作為一種游戲尚可言,,唐玄宗在五月五日端午佳節(jié)有些作為就令人難以啟齒了。有一年端午,,他與楊貴妃避暑于興慶宮,,晝寢于池畔的水殿中,一群宮妃嬪女倚欄觀水中雌雄鴛鴦游戲,,而唐玄宗擁摟著貴妃在綃帳內對宮嬪們說:“爾等愛水中鴛鴦,爭如我被底鴛鴦,!”由此也可看出宮廷節(jié)日生活風俗的另一面,。

唐代時,還有五月五日鑄新鏡的傳統(tǒng),?!度蔟S筆記》記載:“唐時五月五日揚州于江心鑄鏡以進,故國朝翰苑撰端午貼子詞多用其事,?!痹賲⒄掌渌嘘P資料來看,唐代宮廷確實講究五月五日鑄新鏡,?!剁R龍記》記載:唐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揚州進水中鏡一面,。鏡面直徑九寸,,青瑩耀目,鏡背有盤龍紋飾,。據(jù)進鏡官李守泰說:鑄此鏡時,,有一位自稱姓龍名護的老人對鑄鏡工匠呂暉曰:“老人解造真龍鏡?!崩先怂烊霠t所,,扃爐三日,后開爐突然不見人,,在爐前卻獲得一素絹,,上書:“盤龍盤龍,,隱于鏡中。分時有象,,變化無窮,。興云吐霧,行雨生風,?!眳螘熆春螅茽t于揚子江心,,以五月五日時鑄成這面寶鏡,。據(jù)說此鏡很神,過了七年遇大旱,,召來道士葉法善祀鏡,,鏡背上的龍口忽生白氣,須臾滿殿,,甘雨如注,。這固然是一個神話故事,五月五日揚子江心所鑄的鏡是否有此神奇姑且不論,,但唐代確實有此講究,。《唐國史補》也記載:“揚州舊貢江心鏡,,五月五日揚子江中所鑄也,。或言無有百煉者,,六,、七十煉已易破難成,往住有自鳴者,?!卑拙右自痛耸伦鬟^《百煉鏡》詩:“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庇衷疲骸疤诔R匀藶殓R,,鑒今鑒古不鑒容。乃知天子別有鏡,,不易揚州百鏈銅,。”到了宋代題詠此俗的詩頗多,,蘇東坡也曾寫過一首:“講余交翟轉回廊,,始覺身宮夏日長,。揚子江心空百煉,只將無逸鑒與亡”,。之所以在五月五日這天鑄造新鏡,,可能是由于古人認為鏡子有辟邪鎮(zhèn)妖之功效。

五毒圖

唐代民間端午風俗活動形式也類似前代,。像《酉陽雜俎》就記載:“北方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結,,皆為人像帶之,。”長命縷,,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絲縷結成人形,更有裝飾性,。五時圖則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類,是五毒圖之前身,,此俗一直影響到明清時期,。午時花則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艷之時,。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樣翻新,。《文昌雜錄》記載:“唐時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碧菩凇抖宋缛钛缛撼肌吩娭芯陀小把ㄕ硗`氣,,長絲繽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百索粽”還是唐代皇帝賞賜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龍舟競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時期,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wěn)定,,在節(jié)日娛樂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風氣,,另一方面對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競渡之風尤為鼎盛,。張說《岳州觀競渡》詩中描寫當時競渡情景道:“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薄肮陌l(fā)南湖槎,,標爭西驛樓,并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遒,。”龍舟競渡時,,簫管奏鳴古老的祭祀樂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樂聲,、歌笙,、槳聲、水波聲合奏出一曲壯闊的交響樂,。如儲光羲《官莊池觀競渡》詩所寫的:“落日吹簫管,,清池發(fā)棹歌,船爭先后渡,,岸擊去來波,。”描寫唐代龍舟競渡以張建封《競渡歌》最為生動,,讀后如身臨其境,。抄錄如下,供讀者欣賞: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lián)浔窍悖y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掄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案一明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互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推舟折楫時。

通過這首《競渡歌》描述得知,,競渡時兩岸仕女如云,,羅衣成群,銀釵映日,,觀者如堵。這里繪聲繪色描述了雙龍競渡激烈場面更是驚心動魄,。這場競渡由官府主持,,賞羸罰輸,故競渡中兩船還起了爭斗事件,。據(jù)《古今圖書集成》引馬令《南唐書》記載:郡縣村社每年端午競渡時,,由官府賞給彩緞,兩兩較其遲速以定勝負,,如奪得錦標者,,加賞銀碗一雙,稱之為“打標”,。此俗一直到五代皆是如此,。當然每年這樣大規(guī)模的競渡比賽,,勢必影響到農時與生產,也遭到一些有識之士的反對,?!队乐莞尽肪陀涊d五代時蕭結任祁陽令,太守下公文催取端午競渡龍舟甚急,。蕭結憤怒地在其符(公文文書)上批道:“秧開五葉,,蠶長三眠,人皆忙迫,,劃甚閑船,。”太守看了以后,,也感到慚愧,,令止競渡。

宋元時期:端午已漸成各民族“全民節(jié)日”

張?zhí)鞄燆屝版?zhèn)宅圖

宋代以后,,端午節(jié)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于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云:“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還有合泥作張?zhí)鞄?,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于門戶上,。蘇子由作《皇太妃合端午帖子》詩中就有“太醫(yī)爭獻天師艾,,瑞霧長繞堯母門?!睊焯鞄熛?、作泥天師人,這些活動很明顯是受到道教的影響,。此外,,端午節(jié)還刻蒲棒為人形或葫蘆形,帶在身上避邪,。王曾《端午帖子》詩云:“明朝知是天中節(jié),,旋刻菖蒲要辟邪!”小兒則有帛裹蚌粉,綴填以棉絮,,佩于身上,,可以吸汗氣。端午節(jié)常食的粽子,,此時也花樣增多,,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九子粽多種,。從五月一日起家家都準備團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柰子,、林擒,、香印等物,到端午還要祭天,。食品中還有一種“百頭草”,,是用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蘇,,皆制成細絲,鹽浸曬乾,,或用糖,、蜂蜜浸之,作工十分講究,。有的還納入梅子皮內,,叫做“釀梅”。唐代的白粉團,,在宋代亦有發(fā)展,,又叫“水團”或“白團”,,有的雜以五色,,制成人獸花果之狀。作工最精者稱任“滴粉團”,為了增其香味,,有的還加入麝香,。這些都是端午食中佳品。吳自牧《夢梁錄》記載汴京重五風俗寫道:“五日重午節(jié),,又曰『浴蘭令節(jié)』,,內司意思局以紅紗彩金盝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師馭虎像于中,,四周以五色染菖蒲懸圍于左右,。又雕刻生百蟲鋪于上,卻以葵,、榴,、艾葉、花朵簇擁,。內更以百索彩線,,細巧縷金花朵,及銀樣鼓兒,、糖蜜韻果,、巧粽、五色珠兒結成經筒符袋,?!辈⑶疫@天皇帝要親筆御書葵榴畫扇,艾虎,、紗匹緞,,分賜諸閣、宰執(zhí),、親王,。端午賜大臣物品無疑是上承唐風,然而能御書畫扇者恐怕只能是北宋末年的徽,、欽二帝了,。尤其宋徽宗,治國無能,,但不能不承認它在書畫藝術上的造詣,。所以端午節(jié)御筆涂抹幾把葵榴畫扇正是他看家本領。宋徽宗對五月五日這個“惡日”俗忌也頗看重,。在唐代時,,似乎人們對此不太重視,如《舊唐書˙崔信明傳》記載崔信明就是五月五日中時生,。出生時有異雀,,身形甚小,,羽毛五色,集于庭院樹上鼓翼齊鳴,,聲音清亮,。有人給占卜云:“此兒必文藻煥爛,聲名播于天下,?!敝皇侨感翁。值撐徊桓?。后果然如此,。當時并未提惡日之忌?!蛾兾魍ㄖ尽愤€記載:唐肅宗時張伯達也是五月五日生,,稱“五郎”,但是他十五游長安,,以節(jié)義自負,,后平安祿山叛亂有功,當?shù)胤焦僖差H有善政,。所以后人還給立祠紀念,。據(jù)《癸辛雜識》記載,宋徽宗也是生于五月五日,,因俗忌改作十月十日,,并稱為“天寧節(jié)”。

元代所繪的《天中佳景》,,畫幅無作者款印,。畫題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節(jié)的別稱,,故知此畫當為端陽應景之作,。幅中凡繪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致香囊。盤中則擺設粽子,、荔枝,、石榴等。幅上方,,另見道教的靈符四道,,及鐘馗畫像一。

《夢梁錄》記載:南宋時,,“杭都風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買桃、柳,、葵、榴,、蒲葉,、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團,、時果,、五色瘟紙,當門供養(yǎng),?!倍宋绻?jié)日用品叫賣者,從隔宿到五更,,沿門唱賣,,滿街不絕。有的家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狀懸于門楣上,,有的懸虎頭,。而仕宦之家還用紅筆書寫“五月五日天中節(jié),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此日大家都采集百草或修制藥品,,用來避瘟疾,杭州人還有特殊風俗.,,不論大小之家,,都要焚午香(即中午焚香)一月。尤其是端午節(jié)這天,,葵榴斗艷,,梔艾爭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僅是富戶巨室如此,,雖貧苦之人,,亦對時行樂。

至于南宋偏安的小朝廷宮中,,更是紙醉金迷的醉生夢死之世界,。像《乾淳歲時記》敘述端午宮中習俗,,要插食盤,架設天師艾虎,,還用五色菖蒲,、百草制作山子數(shù)十座,“大合三層,,飾以珠翠,,葵榴艾花”。作糖蜜韻果,,糖蜜巧粽,,極其精巧。還用大金瓶子數(shù)十,,遍插葵榴梔子花,,環(huán)繞殿閣。賞賜給后妃,、內侍,、諸閣臣僚的物品有翠葉五色、葵榴,、金絲墜扇,、真珠、百索,、釵符,、經筒、香囊,、軟香龍涎佩帶以及紫練,、白葛、紅蕉等物,。而其他大臣也要賞賜細葛香羅,、蒲絲、艾葉,、彩團,、巧粽之類??耙姰敃r端午節(jié)之豪侈,,與原來“辟惡”及“紀念”意義已相去甚遠。

端午節(jié)門上掛艾葉和菖蒲艾葉和菖蒲

值得一提的是漢族端午節(jié)俗也被遼,、金兩國吸收,。如《遼史˙禮志》就記載遼國重午朝儀,皇帝要系長壽彩縷才升坐,。對南北臣僚也要各賜壽縷,。而金國除吸收一些漢族風俗外,,在端午節(jié)還有拜天之禮、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督鹗法B世宗本紀》就記載:大定三年(西元一二六四年)重午,金世宗“幸廣樂園射柳,,勝者賜物有差,,復御常武殿,賜宴擊鞠,,自是歲以為常?!薄督鹗法B禮志》對此俗有詳細敘述,。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禮,,筑臺拜天。重五拜天之后,,插柳球場,,射者要以尊卑為序。柳枝要去皮露白,,離地數(shù)寸,。然后馳馬彎弓而射。射不斷或射不中者為負,。射柳要擊鼓助威,。射柳完畢要打馬球。風俗是彼此影響,、互相吸收的,。所以到了明代,端午節(jié)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風俗,。明永樂年間禁宮中就有剪柳之戲,,剪柳即射柳,北方人還有將鵓鴣鳥藏在葫蘆,,懸于柳枝,,彎弓射之。如果射中葫蘆中,,鵓鴣就飛出來,,以此來定勝負。這種民間比賽也是常在端五日舉行,,考其淵源,,正是遼金遺俗,。

?

明清時期:端午節(jié)慶規(guī)模愈來愈盛

唱龍舟(《羊城風物》)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guī)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據(jù)《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劃船賭賽,十八日送標”,。還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標者”,。可見競渡規(guī)模歷時經月,。對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馳,,民情先鼓后罷也?!饼埓沃?,中等長九丈五尺,長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劃龍舟的橈手都是從漁家嚴格挑選募徵身強力壯的健兒。龍船分白龍,、黃龍,、青龍、紅龍,。不僅船身,,就連船上那些旌旗羅傘的裝飾,以及劃船橈手們服裝乃至船槳都是一色,。比賽時規(guī)定有賽龍場,、比賽路線、并劃定起點和終點,。在終點設有船標,,當競渡龍舟到達終點時,投標船就將標投入水中,讓各船爭奪,。標又分有魚標,、鴨標、和鐵標,。因標上系有紅緞錦,,也叫“錦標”,奪錦標在唐人詩句中已有之,,如盧肇《江陵觀競渡寄袁州刺史》詩就有“問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之句。這種大規(guī)模龍舟競渡奪標,,也經常引起爭斗事件,,互傷和氣。所以往往由官府禁止,,有的就直接由官府主持比賽,,禁止兩岸拋擲磚瓦及賽船之間舉槳相斗。

觀競渡(《清史圖鑒》)

武陵沅湘一帶競渡活動如上所述,,其特點氣勢磅礴,,船大人多,,風格粗獷豪邁,。而杭州西湖中龍舟競渡則另具特色。吳地習俗稱呼龍舟競渡為“劃龍船”,?!肚寮武洝酚涊d:“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揚旌拽旗?!辈贿^西湖龍船形制及劃法卻另有很多講究,。在龍船中艙伏有鼓吹手,兩旁劃槳十六,,俗稱其人為“劃手”,;在船頭有一位篙師,手執(zhí)長鈎立于船頭,,叫“檔頭篙”,;在頭亭之上,還要選長相端莊漂亮的小孩,裝扮臺閣故事,,俗稱為“龍頭太子”,;船尾高丈許,牽有彩繩,,令兒童在上面化裝扮成“獨占鱉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貴妃醉酒”等戲劇人物造型,。有競渡龍船,也有畫舫游艇供游客觀龍船比賽,。在正式比賽前數(shù)日,,就開始祀神并在水中演練,稱作“下水”,;上岸后送神稱作“拔龍頭”,。當頭的人率里巷游水能手,年前就用帶葉竹竿插樹橋頭,,為來年出龍認色,,作好準備工作。認色時,,艙手執(zhí)五色小旗插在畫舫上,,競賽者龍船各認自己旗色,認旗色時龍船來回盤旋,,叫作“打招”,,船身一旋,水如濺珠,,金鼓之聲與水聲相激,,場面熱鬧動人。杭州一帶龍舟競渡儀式繁多,,花樣復雜,,娛樂性和表演性更強。到了端午這天,,“男女耆稚,,傾城出游。高樓邃閣,,羅綺如云,,山塘七里,幾無駐足之地,。河中畫楫,,櫛比魚鱗,亦無行舟之路。歡呼笑語之聲,,遐邇震動,。士人供賣耍貨、食品,,所在城市,,凡十日而罷。俗呼『劃龍船市』入夜燃燈萬盞,,燦星吐丹,,波月?lián)u白,尤為奇觀,,俗稱『燈劃龍船』,。”《清嘉錄》描述了如上端午節(jié)盛況后,,還引了一首無名氐《劃龍船》樂府詩云:

汨羅死已三千年,,招魂野祭端陽前。蘇州龍船夸絕勝,,百萬金錢水中迸,。

冶坊濱口斟酌橋,樓頭水面爭妖嬈,!小龍船劃疾如駛,,大龍船劃亂紅紫。

勝會爭夸十日游,,青簾畫舫結燈游,。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稱假虎丘,。

明清時代,龍船競渡之風不僅在沅湘吳越之地盛況空前,,在東南沿海福建,、廣州及四川一帶均很盛行。除北方無水鄉(xiāng)之便外,,龍船競渡成為各地普及的風俗?,F(xiàn)存全國各地的數(shù)千種方志中,共有二百廿七種方志有龍舟競渡的記載,,雖然形式或有出入,,但基本上都大同小異。

端午節(jié)用雄黃為小孩兒“畫額”

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jié)”,?!兜劬┚拔锫浴吩疲骸拔逶乱蝗罩廖迦眨壹义椥¢|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jié)’,。”不僅節(jié)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來自民間的許多夏令保健活動,也摻雜在這個節(jié)日習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們要群入天壇去避毒,過了正午才出來,。在端午節(jié)還講究捉蝦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針刺破蟾眉,將蟾蜍汁擠出,。蟾蜍是一種珍貴的中藥,,可拔毒、消熱,、消腫,,治療疔毒惡疽有奇效。以菖蒲漬酒飲用避惡氣,,用艾葉插門固為前代之遺俗,。明代新出現(xiàn)的風俗是用雄黃涂耳鼻,認為這樣可以避蟲毒,。據(jù)《閩越搜奇談》云:閩地在五日,,還以雄黃浸水,蘸書“王”字于兒童額上,,這種風俗稱作“畫額”,。古人對雄黃殺蟲驅毒作用早有認識,葛洪《抱樸子˙仙藥篇》已有論述,。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解釋“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驅痰功效,。”可“主治百蟲毒,、蛇虺毒,。”在沒有碘酒和紅藥水的年代里,,我們祖先用白酒浸雄黃,,再加幾塊白礬,,待酒揮發(fā)干后,便成了雄黃礬,,用來殺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節(jié),,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房內食物貯存處及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或防止毒蟲,。正因古代人十分重視端午用雄黃防毒蟲,,所以,《白蛇傳》的故事及戲劇中,,才有白蛇端午飲雄黃酒顯原形的情節(jié),。這個故事婦孺皆知,流傳至今,。

天津楊柳青年畫─鐘馗

宋代就出現(xiàn)的端午貼天師符風俗,,到明清時更為流行。不但有天師符,,還有“五雷符”,、“紙符”、“五毒符”,、“五瑞符”等,。《清嘉錄》記載吳地風俗從五月朔日人們就從道院求得天師符貼廳中以鎮(zhèn)惡,,到六月朔始焚而送,。就是小戶人家也多貼五色桃印符彩,有的還在符彩上畫姜太公,、財神,、聚寶盆、搖錢樹之類,。到道觀或寺院請符,,必須要先拈香朝拜,,再付給道士或和尚符金,,才能買到。在論年節(jié)時我們談到門神鐘馗,,在明清之際時,,卻讓門神位于敬德、秦叔寶,,而在五月端午,,坐上了中堂,。吳曼云《江鄉(xiāng)節(jié)物詩》小序寫道:“杭俗,鐘進士畫像,,端午懸之以逐疫,。”其實,,不僅杭俗如此,,《燕京歲時記》記述北京風俗也是一樣,“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競相爭購,,貼之中門,以避祟惡,?!?/p>

端午節(jié)佩戴香囊是主要習俗之一

根據(jù)《帝京歲時紀勝》與《燕京歲時記》記載,清代北京端午風俗,,與明代基本差不多,。“家家懸朱符,、插蒱龍艾虎,。窗牖上貼紅紙吉祥葫蘆,幼女剪彩疊福,,用軟帛緝縫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紅朱雄葫蘆,,小兒佩之,,宜夏避惡?!边@種風俗直到近來在北方農村尚比較流行,。陜西關中農民每年端午就用布縫制五毒、老虎,、葫蘆等各色香囊,,不過里邊除裝雄黃,、艾葉外,還有的裝入香料,,聞來清香宜人,,吊上五色絲線,佩于小兒胸前,。清代端午也是極力打扮小女兒,,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歸寧,稱之“女兒節(jié)”,。其他游覽,、射柳、端午避惡風俗基本沿襲明代,,均無多大發(fā)展,。

賣菖蒲草(《太平歡樂圖》)

清代南方尤其吳地端午風俗講究要稍多一點。貼天師符,,掛鐘馗像,,還要截蒲為劍,割篷作鞭,,輔以桃梗,、蒜頭,懸于牀戶,,用來卻鬼,,稱之“篷鞭蒱劍”。北方五毒符一般是畫于黃紙,,而杭州五毒是用五色彩紙剪出蟾蜍,、蜥蜴、蜘蛛,、蛇虺等五毒形象,。從漢代就流傳下來的朱索、繽命縷遺俗,,在杭州清代時卻稱為“長壽線”,。結五色絲為索,系在小兒之臂上,,一般男左女右,。對小兒來說,還有一種風俗,,就是編銅錢為虎頭形,,掛在小兒胸前,以示其勇猛,,稱作“老虎頭”,;有的給小兒肚兜上繡虎形,稱作“老虎肚兜”,。這些風俗一直流傳到近現(xiàn)代,,有些至今還頗盛行。

自民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jié)許多舊的所謂“迷信風俗”已被人們有意無意地遺忘了,但端午節(jié)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節(jié)食品,,談屈原,述其愛國的情操也是必然的話題,。不過,,端午節(jié)防疫避災的本真卻漸漸被淹沒,試問還有幾人會在這一天給孩子們戴上五色長命縷,?還有幾人會在自家門前掛艾葉菖蒲,?還有幾人會記得在屋里張貼五毒符畫?……這些防疫除毒的方法雖然不符于現(xiàn)代科學,,但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是節(jié)慶不可或失的組成部分,如果我們的節(jié)日僅剩下互相贈送幾盒高價粽子,,那我們的文化就徹底迷失了本性,。

雖然,生活在現(xiàn)代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下的人們已體會不出古人對炎夏來臨后疾疫流行的畏懼之情,,但在端午到來之時,,我們還是應該打掃打掃房屋,曬曬被子,,喝些消暑解毒的健康飲品,,互贈一些寄寓健康平安的禮物,虔誠地將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涵傳承下去,。(常新龍)

更多>>相關圖片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