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教育暴力變得冠冕堂皇
zs-bk.com?2013-10-10 07:54? 楊朝清?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我來說兩句
河南澠池高中于9月底召開了全體高一學生大會,,對學生誠信考試提出了特別要求,,其中一條為“嚴禁攜帶手機等通訊工具進入考場”。但仍有部分學生置若罔聞攜帶手機進入考場,,首次月考校方就收繳了手機34部,。為起到警示作用,考試結束后,,在學生和家長參與的情況下,,學校對違紀攜帶的手機予以當場銷毀。(10月9日《大河報》) 在權利意識深入人心的當下,,學校集中銷毀學生手機的做法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法律上講,手機是學生的私有物品,,學校作為不具備行政執(zhí)法權的教育機構,,根本不具備隨意處置他人財產的權力。這種“殺雞給猴看”的做法即使打著“誠信教育”的旗號,,也難掩教育暴力的本質,。 教育暴力,從本質上講則是權利的失衡和地位的不平等,。在主體性缺失的情形下,,學生們往往成為“被教育”、“被管教”的客體,,成為成人意志的施展對象,。“一切為了孩子的明天”,,對學生們美好生活和成功人生的勾勒與描繪,,讓教育暴力變得冠冕堂皇。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失范會不斷累加,,教育暴力也會逐漸升級,。一旦老師們習慣沒收學生們的小玩具、課外書,、零食,,將其隨意處置,并對這樣的行為理直氣壯,、習以為常,,集中銷毀學生手機不過是“加強版”。從這個角度上說,,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在失范與非失范之間建立有效的隔離帶,,重度失范的教育暴力也就在所難免了。 嚴禁攜帶手機等通訊工具作為一種考試規(guī)則,,具有不容置喙的正當性,。然而,面對不守規(guī)矩,、“不聽話”的學生,,教育機構如何進行引導,既體現(xiàn)了教育管理的水平,,也見證了教育理念的成色——“以堵代疏”看似事半功倍,,實則是因小失大,并沒有讓學生們深刻地認識到什么是誠信以及為什么要誠信,。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關新聞
- [ 09-26]領導干部必須作“講誠信,、懂規(guī)矩、守紀律”的表率
- [ 09-22]慈善事業(yè)發(fā)展需要重塑社會誠信
- [ 09-19]人民日報對比甄嬛傳大長今:后者價值觀更正確
- [ 09-13]新華網:保障食品安全亟需形成“共治格局”
- [ 09-04]光大證券主體信用等級遭下調 評級展望至負面
- [ 08-27]丹麥:“世界最誠信國家”是怎樣煉成的
- [ 08-12]網絡名人必須對個人言論承擔社會責任
- [ 08-11]網絡名人社會責任論壇:大V們如是說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