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強迫未成年人捐款
zs-bk.com?2013-04-26 17:34? 蔡輝?來源:北京晨報 我來說兩句
近日,豐臺區(qū)某幼兒園在為地震災區(qū)募集善款時,,因“度上掌握不好”,,采取了變相強制的方法,老師甚至明示孩子要捐“紅色的錢”,。 公益助善,,本是好事,可方法不當,,效果適得其反,。 幼兒園的孩子尚未成年,沒有收入來源,,讓他們捐獻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真能培養(yǎng)慈善觀念嗎?更何況,,在壓力下被迫行善,,本身就違背了善的宗旨。 毫無疑問,,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道德生活與道德實踐,,但道德是有前提的。 可以看這樣一個著名的悖論:恐怖分子抓了10個人質,,如果你殺掉其中一個,,他承諾放掉其他人,如果你不殺,,他將把10個人都殺掉,。那么,該怎樣選擇呢,? 選擇殺人,,能救下其他9個人,,可你也成了殺人犯,顯然不道德,。而選擇不殺人,,則意味著你間接殺死了10個人,同樣不道德,。換言之,,不論怎樣做,你都將陷于不義,。 需要說明的是,,面對這個悖論,不能簡單地用10大于1來衡量,,殺一個人是殺,,殺十個人也是殺,從道德角度看,,沒有本質區(qū)別,。 要破解這個兩難,就要思考道德的本質是什么,。道德是出于利他目的而進行的選擇,,沒有選擇,道德客觀上也就不存在,。以該案為例,,不論你怎么做,結果都是殺人,,那么,,事實上你已失去了選擇的可能,換言之,,它無法用道德來評判,,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善惡已失去意義,。 這個案例給我們的警示是:培養(yǎng)善念,,首先要看是否給個體以足夠的選擇空間,而沒有選擇,,就沒有道德,。 亞當·斯密曾說,市場是道德的培育所,。因為他看到,,市場為人們提供了更多選擇。這樣的睿智值得現(xiàn)代人繼承,,當我們痛心疾首于日常遭遇的種種不文明,、不道德行為時,,我們應首先致力于根本性、框架性的反思,。 強迫行善可以起到暫時的作用,,可最終會使人們道德淪喪、精神麻木,,它是窒息善意的殺手,,是養(yǎng)育愚昧的沃土,無論如何,,應被屏蔽在校園、幼兒園之外,。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26]“組織捐款”何以總似“組織攀比”,?
- [ 04-23]為災區(qū)捐款捐物體現(xiàn)企業(yè)責任擔當
- [ 03-13]“以利誘之”恐難燃捐款者慈善熱情
- [ 03-13]“優(yōu)先救助捐款者”讓人擔憂
- [ 01-23]你跟我談表演,我跟你比捐款,?
- [ 12-24]“不自愿”的捐款豈不成了強制收費,?
- [ 11-21]從捐款買菜看收入倍增的緊迫性
- [ 11-15]“慈善透明”遠比“捐款便利”更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