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媒體不會有食品安全
zs-bk.com?2013-01-30 08:13? 黎 明?來源:長江日報 我來說兩句
廣東省政協委員李汴生是華南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在政協會上就食品安全問題提交提案,,可謂專業(yè)對口。但他跨專業(yè)介入了傳播學,,有媒體報道他提出“媒體夸大食品安全問題,,應設審稿制度”。 網上對李汴生先生一片罵聲,,這對他有些不公,。李專家說,“食品安全涉及許多科學問題,,報道要講科學,,講證據”,這無疑是正確的,,凡是報道,,都該講科學和證據。 說“一些相關報道過于偏頗和夸大”,;“把‘個案’推而廣之到整個行業(yè)”,,甚至“制造冤假錯案”,對不對呢,?應該說,,某些媒體有這種毛病,曾有過不少敗筆,這是個事實,。 我對幾例傷農的消息傳播過程記憶猶新,。比如說“海南香蕉帶薩斯病毒”,而海南是“薩斯”或“非典”的零發(fā)區(qū),。待到謠言被徹底粉碎,,海南果農已蒙受無可挽回的損失。幾個市民看到橘子里有蟲,,媒體將其渲染成的“蛆橘事件”,,這報道就屬于無事生非一類。有的記者僅采訪了一個果農,,不經任何測試就指“煙臺蘋果有毒”,,像這種事情,性質非常惡劣…… 李專家說出了一部分事實,,回避了大部分事實,,這是他挨罵的原因。他避而不談的是哪些事實與現象呢,? 其一,,有相當多的媒體,充當著不良商家的“不堅強后盾”和“不可靠盟友”的角色,。他們非但沒夸大報道食品問題,,還被雇傭為假冒偽劣食品的吹鼓手,或者,,樂顛顛地“拿人錢財,,為人消災”。僅從一個“三鹿毒奶”事件中搜尋,,就可以拉出一串長長的不良媒體的名單,。 其二,李專家所指的“相關行業(yè)形象受損,,加劇了公眾的恐慌和社會質疑,產生了明顯的負面作用”,,這不錯,;但是,這責任卻不在曝光的媒體,,而在于那個行業(yè)或企業(yè)自身,。如果企業(yè)生產、銷售的產品沒問題,,最終臭街的就是無中生有的媒體了,。 其三,“整體食品安全形勢在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李專家指出的這一點進步,,正是部分媒體和記者勇于擔當,、披露黑幕的結果。若無輿論監(jiān)督和公眾壓力,,食品安全形勢則勢必朝越來越壞的方向發(fā)展,。 總的來說,,李專家指責了媒體之過,,抹殺了媒體之功,作為食品問題專家,,不檢點自己的專業(yè)領域,,卻開出了個管制媒體的處方。這算是步官方和其他專家后塵吧,。2011年6月,,有職能部門表示,“打造一個健康的媒體報道平臺,,對極個別的媒體記者建立黑名單”,,繼而遭遇一邊倒的輿論譴責。這原因其實很簡單: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每次危害嚴重,、影響巨大的食品安全問題,都是媒體先發(fā)現,、先發(fā)難的,;媒體在揭露食品安全問題、追查食品安全違法大案中居功至偉,。 媒體有教訓需要汲取,。記者不能也無法充當專業(yè)技術糾葛的裁判,揭露毒食,,不可脫離現行國家標準,、已頒禁令和獨立而權威的專業(yè)機構。但眼下的嚴重問題在于護黑有術,、揭黑乏力,,這個社會,恰恰需要的是給媒體一切正當合法的空間,,而不是處處設立關卡,。 (作者為知名網友)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25]誰來做好“餐桌上的民生”,?
- [ 12-21]“抗生素雞”問題出在監(jiān)管缺失上
- [ 12-01]法律越嚴格食品越安全
- [ 11-21]桃仁假扮杏仁誰在為其“化妝”
- [ 10-16]“一考”難把食品安全關
- [ 10-16]用考試機制倒逼食品企業(yè)學法守法
- [ 10-16]食品安全豈是“考”出來的
- [ 08-20]從成都舉報危害食品安全獎勵說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