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便所飯”的日本年輕人
www.fjnet.cn?2012-08-01 10:15? 張劍波?來源:新聞晨報 我來說兩句
日語中有個詞“便所飯”,指的是在廁所里進餐,。不要以為這是少數(shù)人的怪癖,,在一項調(diào)查中,有7%的日本年輕人承認曾躲進廁所里一個人吃飯,。在東京大學法學院的男廁所內(nèi),,就貼出過 “廁所內(nèi)禁止進食”的傳單,早稻田大學等高校廁所內(nèi)也有過類似的涂鴉,。害怕共同進餐,,就是日本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善于溝通的一個側(cè)面。 拿日本學生來說,,尤其是不少男學生,,見到老師要么裝作沒看見,不得已打個招呼也很緊張,,很少能有與老師輕松聊天的,。年輕人溝通能力降低,近幾年甚至成為日本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問題,。日本是亞洲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最早的國家之一?,F(xiàn)代化意味著城市化,意味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意味著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的變化。其結果之一,,就是傳統(tǒng)的聯(lián)結人們的血緣,、地緣關系弱化,,基于血緣、地緣而從小就自然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為減少,,嚴重影響了彼此的溝通能力,。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東京中心稍往外,,就是一幢幢獨立的房子,,單門獨戶,家里生活必需品一應俱全,,周圍非常安靜,,連隔壁家的聲音都幾乎聽不到一點點。哪怕是在同一居民區(qū),,大家也幾乎互不往來,,甚至不知道鄰居姓什么,更不知道家庭情況,、職業(yè)等等,,現(xiàn)代強調(diào)“尊重隱私”的價值觀更加重了這一傾向。就是說,,連成人之間,,相互溝通都大大減少了,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溝通能力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現(xiàn)代化的另一結果是少子化、“核家族”(由夫婦兩人或由夫婦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化,、高齡化,。百來年前,日本家庭十個八個孩子的并不稀奇,,但戰(zhàn)后生育率開始下降,,統(tǒng)計顯示,現(xiàn)在一對日本夫婦平均養(yǎng)育的孩子數(shù)是一個多點,,就是說,,相當多的孩子是獨生子女。很多家庭只有兩三口人,。日本人親戚鄰里關系又比較疏遠,,孩子與同齡人的接觸便減少,獨處的時間更多,。少子化,、高齡化的另一后果是,高齡者、成年人的比例遠遠高于年輕人,,客觀上也對年輕人造成各種各樣的壓力,,壓抑了年輕人的活力,使年輕人不敢自做主張,。例如,日本是少有的不允許在地鐵,、電車等公共交通工具里使用手機講話的國家,,原因之一便是最初只有年輕人用手機,年長者制定了這個規(guī)矩后,,年輕人無法翻盤,,所以只好遵守。 日本社會的另一個重要側(cè)面是競爭社會,。從幼兒園起直到進公司就職,,人與人的關系都是競爭關系。大家互相提防,,即使是朋友也要保持距離,,很難交心交底,當然也影響相互間的溝通,。 更進一步造成這種傾向的是現(xiàn)在特有的原因,,即電視、電腦,、網(wǎng)絡的普及,。住在與鄰居幾乎隔絕、又幾乎什么都不缺的舒適小家里,,一個人看看電視,、上上網(wǎng)、玩玩電子游戲,,就成為小孩子的主要娛樂項目,。尤其是電子游戲?qū)π『⒆拥奈O大,有了電子游戲,,小孩子可以不吃飯,、不睡覺,更想不到要去與人打交道,。電子游戲20年前在日本就已經(jīng)普及,,這一代孩子長大后,與人溝通能力顯然已受到影響,。 日本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拘束式教育,,也使得孩子們不敢大膽自由地與他人交往。日本的家長、老師經(jīng)常告誡孩子們不要給他人添麻煩,。這種教育使日本人從小就具有較好的自制力,,克制自己,不任性,,遵紀守法,。日本人幾乎是地球上最“模范”的市民,雖然日本政壇長期混亂,,經(jīng)濟長期停滯,,大家的不滿越來越多,但也總是忍耐,,幾乎不會發(fā)泄,,不敢坦率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不過,,這里講的不善于溝通,,主要是指語言上的溝通能力。如果考慮到語言手段以外的溝通,,如文字,、影像等等,應該說這些方面日本年輕人的溝通手段倒是大大增加了,,與此相關的溝通能力也增強不少,。而且,語言溝通能力下降未必意味著總體能力下降,。不說話不等于就是在發(fā)呆,,長期和日本學生打交道,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其實還是勤于思考的,,他們也并不是不愿意溝通,,只是在顧慮之下不知道如何實現(xiàn)溝通效果。 (作者為日本早稻田大學講師) |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17]理性溝通方能激發(fā)社會正能量
- [ 07-06]真有必要糾結于那些溝通的形式嗎,?
- [ 07-05]溝通是關鍵有無微博不重要
- [ 03-28]公開官員電話治標,,暢通溝通渠道才能治本
- [ 06-08]挨罵,傾聽和溝通同樣重要
- [ 01-04]大公報:蔡英文和民進黨應與北京多溝通
- [ 11-12]要與群眾面對面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