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知青》帶來什么樣的記憶?
www.fjnet.cn?2012-06-20 09:06? 徐 賁?來源:南方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由作家梁曉聲擔綱編劇的電視劇《知青》放映后,引起了許多不同的批評,,大多集中在“真實感”的問題上,。有的批評比較簡單,如“知青衣裝怎可能整齊如新,?”與此相比,,來自知青觀眾的批評則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細節(jié)。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對青少年思想形成期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具有特別清晰,、深刻的記憶,以至于終身難忘,。知青對自己上山下鄉(xiāng)的生活細節(jié)便擁有這種性質(zhì)的記憶,,而這種記憶正是他們用以衡量《知青》中許多細節(jié)是否真實的實在對照。 網(wǎng)上有一篇《敬告梁曉聲我們還活著》的文章,,作者耶子就是用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生活細節(jié)來對照他在《知青》中看到的種種虛假,。例如,“連隊廣場上竟然有成排的自來水,,這也虛假得太離譜了吧”,。耶子說,他以前所在的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兵團22團六連是全團最大最好的連隊,,“也只有3口井,,每口井都至少三四十米深,水桶是用鐵轱轆把搖上來的,。老職工告訴我們冬天一定要戴手套,,否則因為零下40多度太冷,鐵轱轆把會把手掌的皮膚粘去,。在新建連,,為了挖這樣深的井,經(jīng)常有知青滑入井中摔死”。 耶子的勞動記憶更是苦不堪言,,“麥收時常常48小時連續(xù)工作,,其間最少時只能睡兩三個小時。即便這樣極度困乏疲勞,,睡前還要讀一下‘老三篇’‘雷打不動’,,這時每個人都躲在炕上的帳子里,帳子外成千上萬的蚊子在吼叫,。在地里割麥子又被漫天飛舞的‘小咬’(一種北大荒特有的小蟲子)叮咬得皮膚瘙癢和腫起來,。” 與這樣的艱苦生活和勞動條件相比,,“文革”中的那種“思想革命化”更是給耶子留下了終身難忘的精神創(chuàng)傷,,“早請示晚匯報是知青生活中絕對不可能沒有的事,劇中怎么沒有,?”耶子所記憶的那些政治生活細節(jié)是絕大多數(shù)知青所極為熟悉的:“當時我們進食堂吃飯前都首先在食堂門口按照排,、班排好隊,喊‘祝毛主席萬壽無疆,,林副主席永遠健康’三遍后才能排隊進食堂吃飯,,每桌6個人,三男三女,,站著吃飯,,根本不可能有坐著吃飯的事。連里開大會如果是在晚上的話(因為經(jīng)常有最高指示中央文件發(fā)布,,就得什么時候到了連隊什么時候就得開會傳達,,一刻不能延誤),就搬上長條鋸下的木頭在食堂一排排橫放好,,每人就依照排班坐下開會,,如果是白天開會,就在曬谷場席地而坐”,。 知青的記憶是“文革”記憶的一部分,,在“文革”記憶還有許多禁區(qū)的今天,知青記憶被美化,,本不是一件太令人意外的事情,。問題是,這種不真實的美化恰恰是以歷史真實的面目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有人為《知青》辯護說,,對于一部電視劇來說,主觀的“觀眾接受”比客觀的“歷史真實”更為重要,,“這部劇顯然不是‘老三屆’們的專屬,,不同時代的人看過都會有截然不同的觀后感,。有的老知青認為劇中表現(xiàn)的知青生活不夠艱苦;有的90后觀眾則認為當年的激情歲月值得向往”,。 如果《知青》僅僅是讓像耶子這樣的觀眾覺得虛假,,那還至少能勾起他們對知青生活和“文革”往事的一些真實回憶,這些刻骨銘心的創(chuàng)傷性記憶中其實已經(jīng)包含了某種對“文革”的反思,。但是,,如果這個劇帶給觀眾的不是這種反思(不管多么間接或模糊曖昧),而是對所謂“激情歲月”的“向往”,,那就遠遠超出了一個故事的細節(jié)真實范圍,,使《知青》成為一部足以令人擔憂的作品。 為了不至于營造“激情歲月”的虛幻景象,,電視劇的編劇似乎有責任明確地告知觀眾,,自己只是在“說故事”,而不是在“記憶”那一段被稱之為“知青歲月”的“歷史”,。故事是在被稱為“歷史”的時間中進行的,,但這個時間的背景并不能等同為記憶,這個歷史背景與其說是編劇者可靠的知識源泉,,還不如說是他自身殘缺的象征,然而,,它也反映了我們共同生存狀態(tài)的種種不足,,以及我們無法表達共同記憶的無奈。(作者系加州圣瑪利學院教授) |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3-23]老知青長期流浪凸顯社會救助的缺失
- [ 10-03]歷史的異同:從“知青”到“海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