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
——海峽兩岸一家親的中國夢
zs-bk.com?2013-06-25 17:16? 黃慧聞?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當鴉片戰(zhàn)爭擊破“天朝上國”迷夢,當西方文明劇烈沖擊“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心理,當中華民族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千年未有之強敵”,,中華兒女就有一個夢想,一個民族復興的夢想,。170多年來,,無數(shù)中華兒女就執(zhí)著于這個夢,為民族復興上下求索,。而今,,在實現(xiàn)這個夢想的新的歷史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 他引用了三句詩“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將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鑄于百余年中國滄桑巨變的歷史圖景,,展現(xiàn)于幾代人為民族復興奮斗的艱辛歷程,令人感慨,、催人奮進,。 在列強的陪練下,中國人民的夢越發(fā)的清晰明了,,中國人民的心逐漸強大,。不能和無法忘卻的是那十年的艱苦奮斗,那十年中的每一天都飽受著度日如年的折磨,,可心中的燈不曾熄過,,有時也會黯淡,有時也會消失,,但它從未熄滅,!為了守住希望,實現(xiàn)夢想,,中華兒女仍在進行,!港澳的回歸,,臺灣的一國兩制都是走向夢想的步伐,我們在前進,,再努力彌補歷史錯過的功課,,再完善能力不足或有待提高之處。在一次次跌倒時,,我們的選擇是那么的“雷同”,,盡管站起來的方式各種各樣,但是卻沒人一倒不起,。是誰趕走了恐懼,?是永恒的希望,不變的夢想,。希望在,,夢就在。 祖國統(tǒng)一,、國富民強,、家庭和睦、社會和諧--長期以來,,哪一個炎黃子孫不在朝思暮想著圓這樣一個夢,?而對于臺灣原住民、現(xiàn)居江蘇省如皋市如城鎮(zhèn)東大街一戶老式三合院住宅內(nèi)的吳德勝老人來說,,這更讓他魂牽夢繞了六十年,。 1946年12月,為了補給日益匱乏的兵力,,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從臺灣抓來一批壯丁充實到前線,。這其中有一個叫吳德勝的小伙子,才十八歲,,來自臺灣省嘉義縣義竹鄉(xiāng)中平村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先后在河北、山東,、北平等地服役,。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吳德勝歸編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1951年又隨所在部隊挺進朝鮮戰(zhàn)場,,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一去又是三年,。脫下戎裝后,,因為當時兩岸關系異常緊張,吳德勝不可能回到原籍,,由政府安排到蘇北革命老區(qū)如皋落戶,,在這里工作,、成家、生兒育女,,一晃就是六十年,。如今,這位當年因為內(nèi)戰(zhàn)而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的臺灣籍青年已是八十高齡,。 殘酷的戰(zhàn)爭拆散了血肉親情,,無情的海峽阻斷著濃濃鄉(xiāng)音,?;▋洪_了又謝,潮水漲了又落,,盡管在新中國的大家庭里,,吳德勝感受著朋友情、同志情的溫暖,,然而,,思鄉(xiāng)的親情一直堵在他的心里,一個無法解開的結(jié),,讓他總覺得有一種失落感和一種刻骨銘心的痛,。是啊,誰不眷戀生養(yǎng)自己的那方熱土,,誰不思念曾經(jīng)相依為命的親人,?但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和歷史背景下,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妄想??!“欲渡河無船,欲歸家無人,,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有誰還能比吳德勝更能體驗個中滋味,?多少封傾訴著濃濃鄉(xiāng)情的信投寄無門,,只能化作一片片飄落的葉子在夢中縈回;多少次握著電話想聽一聽親人的聲音,,卻只能遙望南飛的雁陣悵然長嘆,,任由傷感的淚獨自往心里流。由于長期的壓抑和折磨,,原本開朗,、溫和的吳德勝變得越來越郁郁寡歡、悶悶不樂,。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25]追 夢
- [ 06-25]奔跑在追夢的路上
- [ 06-20]打工女詩人鄭小瓊:追夢的過程是一種風景
- [ 06-18]福建追夢騎行活動啟動
- [ 06-06]中芭交響樂團獨演精彩 攜陳薩追夢俄羅斯
- [ 06-03]一群“60后”的芭蕾舞追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