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分兩支:漳州叫薌劇臺灣稱"歌仔戲"
zs-bk.com?2012-12-12 17:31? ?來源:福建省情資料庫 我來說兩句
薌劇(歌仔戲),,因流行于閩南薌江流域而得名,傳播于東南亞華僑旅居國,。它與臺灣的歌仔戲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被稱為“同根共土并蒂花”。 薌劇與歌仔戲同源于歌仔(1953年改稱“錦歌)。歌仔是漳州方言曲藝,、小調(diào),。明末清初,鄭成功率領閩南兵眾東渡收復臺灣時,,把歌仔以及車鼓弄等民間藝術帶到臺灣,。起初尚未廣泛流傳,到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漳浦人吳沙渡臺到宜蘭縣扎根,,閩南歌仔衍化為“宜蘭歌仔”。隨后向臺北等地農(nóng)村,、漁村廣泛傳播,,出現(xiàn)了坐唱形式的“歌仔館”。繼而,,為配合迎神賽會的需要,,在坐唱歌仔的基礎上,吸收漳州地區(qū)的“竹馬”,、“車鼓”和“采茶”等歌舞,,形成有人物角色化妝演唱的上街表演,因成隊一陣陣沿街表演,,故時稱“歌仔陣”,,它標志著曲藝開始轉(zhuǎn)化為戲曲。 清末,,歌仔陣根據(jù)歌仔的[四空仔],、[大調(diào)]、[背思]等曲調(diào)加工發(fā)展成[七字仔調(diào)],、[哭調(diào)],、[雜念]、[賣藥滾調(diào)]等作為主要曲調(diào),,唱白用漳州,、廈門方言混合臺灣當?shù)厍徽{(diào),并吸收梨園戲,、四平戲(臺灣稱“四棚戲”)和亂彈等劇種的劇目,,在城鄉(xiāng)村鎮(zhèn)的曬谷坪上,或神廟前的空埕上用草索圈地演出,,民間俗稱“落地掃”。后來,,每逢節(jié)日,、神誕,也出現(xiàn)臨時搭棚演唱。有的“落地掃”班常趁四平戲班演完后,,借其戲臺和服裝在下半夜登臺演出,,被稱為“半夜反”,又因它是從“歌仔陣”發(fā)展起來的,,故稱這劇種為“歌仔戲”,。 據(jù)《臺灣通志》載:“民國初年,有員山結(jié)頭份人‘歌仔助’者,,暇時以山歌遣興,,所唱歌調(diào),每節(jié)四句,,每句七字,,即[七字調(diào)],傳授門下試為演出,,名曰‘歌仔戲’,。”又據(jù)《宜蘭縣志》載:“歌仔戲系宜蘭地方一種民謠調(diào),。民國前二三年,,有員山結(jié)頭份人,名阿助者,,幼好樂曲,。每日農(nóng)作之余,輒提大殼弦自彈自唱,。好事者勸他把民謠演變?yōu)閼騽?。初僅一二人穿便裝扮男女,以大殼弦,、月琴,、簫、笛等伴奏,,此即歌仔戲之鼻祖,。”歌仔助當時所唱的“七字調(diào)”即是從漳州傳去的歌仔七言體的[四空仔]演變,。兩者無論在唱詞句式,、唱腔結(jié)構(gòu)和旋律進行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其伴奏的四種樂器也是錦歌傳統(tǒng)的“四管齊”,。 歌仔戲在發(fā)展過程中,,為了適應戲曲表演,對原錦歌(四空仔)的節(jié)奏,、旋律作了一些緊縮或擴展,、改弦或易宮等革新,,發(fā)展成[臺北七字調(diào)]、[臺南七字調(diào)],、[洞管七字調(diào)],、[七字正]、[七字反],、[七字爿],、[七字聯(lián)]等不同曲式、調(diào)式,、板式的唱腔,。同時,還對錦歌的[大調(diào)],、[三空半]加以發(fā)揮,,形成一系列不同風格的“哭調(diào)”。如[臺灣大哭調(diào)],、[臺灣小哭調(diào)],、[宜蘭哭調(diào)]、[臺南哭調(diào)],、[艋舺哭調(diào)],、[運河哭調(diào)]等等。盡管各地名稱不同,,但其曲式結(jié)構(gòu),、調(diào)式色彩仍未脫離錦歌“哭調(diào)”的規(guī)范。根據(jù)錦歌[四空仔]改編的歌仔戲[賣藥哭調(diào)],,雖然在原角調(diào)式中滲入變宮,、變徵色彩,形成角,、宮,、徵羽調(diào)式游移,卻依然保持[四空仔]角,、羽的穩(wěn)定性,。又如[臺灣雜念調(diào)]是錦歌[雜碎調(diào)]的疊板衍化,[彰化倍士],、[大調(diào)]是錦歌硬軟“陽關”的翻版等等,。 |
- 責任編輯:陳穎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11]歌仔戲《蝴蝶之戀》驚艷藝術節(jié)
- [ 12-06]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歌仔戲《蝴蝶之戀》劇照
- [ 12-05]劇團劃歸研習中心遇尷尬 歌仔戲委培生上街打短工
- [ 11-10]兩岸名角在廈演"蝴蝶之戀" 該劇獲"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