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戲:舊時王謝堂前燕 而今飛入百姓家
zs-bk.com?2012-12-12 17:16? ?來源:福建省情資料庫 我來說兩句
“小梨園”劇目如《呂蒙正》,、《郭華》,、《蔣世隆》、《劉知遠》等,,都是“宋元舊編”,,與明刊《破窯》、《胭脂》,、《幽閨》,、《白兔》諸記也不同;其《董永》獨以“摘花”產生人物糾葛,,而非“路遇”,,且以“皇都仙女送麟兒”作喜劇性結束。所有題材都是少男少女的戀情,,以小生小旦為主,,故其行當“四大柱”是生、大旦,、小旦,、丑,與“大梨園”不同,。音樂唱腔同用南曲,,不同劇目有不同的曲牌、套曲,、名曲,,豐富多彩。 從三者藝術內涵考知:“上路”一詞本指宋之“兩浙路”,,可知系來自溫州班,,經地方化的易語改調而成。它與“小梨園”家班同是外來戲曲,經歷宋,、元,、明易代,,由城市退處農村,,與“下南”亦農亦藝者共處,而完成其風俗與方言的改造,,壯大了地域聲腔,,元末明初融會為一體,進入大發(fā)展時期,?!跋履稀庇小秳⒂馈贰ⅰ吨艿挛洹?;“上路”有《蘇英》等新創(chuàng)劇目,。而以“小梨園”的《陳三五娘》一劇,標志著梨園戲發(fā)展的藝術高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出版于建陽麻沙的《荔鏡記》,,是合潮、泉二部《荔枝記》的重刊本,,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現(xiàn)尚藏刊于清光緒十年的《荔枝記》,,潮州則有刊于明萬歷年間的東月李氏《鄉(xiāng)談荔枝記》?!叭弧痹诼暻簧弦盐〕闭{,;《朱弁》一劇把一支[弋陽腔]融入[舉起金杯]的南音[寡北]滾門;“下南”《鄭元和》的[鵝毛雪]一曲,,則吸取自[昆北],。當明代四大聲腔盛行之際,梨園戲在閩南語系地區(qū),,隨南音的流播,,“泉腔”已成為獨立聲腔,并融化外來唱腔藝術養(yǎng)料而發(fā)展壯大,,從而鼎盛于清代,。據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同安縣志·禮俗》載:“昔人演戲,只在神廟,,雖不過上路,、下南、七子班,。光緒后,,始專雇江西班及石碼戲。”閩南在清光緒前,,只有梨園戲三流派獨步翟毛毹,;清末,高甲戲興起,,其后臺灣歌仔戲傳入,,梨園戲以嚴格的師承,繼世相傳,,因固步自封而趨式微,,瀕于消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關懷戲曲藝術,,把流散民間的“下南”、“上路”,、“七子班”的梨園戲名老藝人,,羅致集合在一起,于1952年在晉江縣成立大梨園實驗劇團,,由小梨園名師蔡尤本口傳身教《陳三五娘》,。翌年,改屬省級建制,,定名為福建省閩南戲實驗劇團(后改稱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大力搶救、記錄三流派的傳統(tǒng)劇目,、音樂唱腔,、表演藝術等。先恢復傳統(tǒng)原貌,,再進行整理加工,,使古老劇種煥發(fā)青春。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07]新編梨園新戲《丁蘭刻木》在福建泉州首演
- [ 10-25]八閩千姿:在福建泉州感受原生態(tài)的閩南文化
- [ 01-05]北京喜劇藝術節(jié)舉行 陳佩斯尋中國喜劇的“根”
- [ 12-30]小輩露鋒芒佩斯追星 北京喜劇節(jié)評“開心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