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的吳良鏞院士作報告,,臺下學生卻成片睡去,這反映的是圈層固化導致的興趣窄化,,是社會共識的越來越難以凝聚,,而未必是對大師、知識的不尊重,。由此說這代年輕人“不可救藥”,,有些想多了?!?/p>
呦呦君臺鑒:
見信如晤,!
今天想向你說個事兒:9月16日,清華大學吳良鏞院士在大會堂作報告,,臺下六千余名各高校研究生新生中,,成片趴在桌上睡去。吳老誠懇已極,,謙遜已極,,92歲的他,堅持站著用35分鐘講完,。須知,,吳老上一次站在這里接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證書,在臺上的時間也不過5分鐘,。吳老傾心相待,,新生們成片睡去,這種對長者不敬,這種對學術(shù)高峰麻木無感,,豈不令人心痛?
這一代年輕人,,奇葩著實不少,。這兩天,某名牌大學歷史學院一位同學就和我說,,在他開始上研究生課時,,被生生驚呆了:一位史學研究生,把豎排書籍橫著讀,;《明史》課上,,教授安排同學們課前購買或借閱二十四史正史,結(jié)果上課時,,有同學帶來的竟是某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明史故事》,!他對綠皮點校本二十四史聞所未聞。
這位同學大為困惑:他們十幾年的書是怎么讀的,?為何就失去對知識與學術(shù)的敬畏,?這一代年輕人到底是怎么了,難道無可救藥了嗎,?
從“成片睡去”的一張張照片上,,我看到了一個個“信息繭房”。要看到,,如今轉(zhuǎn)型中國恰遇信息時代的網(wǎng)絡(luò)社會崛起,。社會越來越多元的同時,形成一個又一個圈層與群落,。這些圈層和群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價值觀,、話語體系。人們越來越只愛聽自己想聽的聲音,、看自己想看的圖景,。信息多了,溝通方便了,,但孤島也越來越多了,。人們只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溝通,關(guān)心自己的事情,,沉浸其中,,很少有興趣、有精力去接觸、討論,、鉆研其他領(lǐng)域的和公共領(lǐng)域的事情,。
于是,圈層固化,、群落極化,,圈層與圈層之間,越來越難以溝通,。在此背景下,,即便吳良鏞是建筑大師,是科學高峰,,臺下六千多名年輕學生,,如果對建筑無感,對科學遲鈍,,只關(guān)心發(fā)表本領(lǐng)域論文,,只關(guān)心未來工作福利待遇,麻木地睡去,,也就不可避免了,。
“信息繭房”的出現(xiàn),不僅使得吳老精心準備的演講被睡覺屏蔽,,也說明主流化共識越來越難以凝聚,。這才是最令人擔心的。但這些“趴下”的年輕人,,真的像網(wǎng)上所批判的那樣“敬”字缺失,、不見“大師”嗎?我并不那么擔心,。
這次“高??茖W道德和學風建設(shè)宣講教育報告會”,有其特定的價值承載,,但也要看到,,之前有不少報告會動輒倒雞湯、搞教條,,弄得不少學生已心懷警惕,;以至于,當吳良鏞先生真情實意地與其交流人生頓悟的時候,,很多人已預設(shè)了心靈隔離墻,。
再者,該活動在組織形式上其實也可改進:比如,,主辦方事先采取以研究生資格主動領(lǐng)票制,,以吳老的號召力,,感興趣的人想必會群涌而至;為避免后排聽眾看不清,,還可以更合理地設(shè)置大屏幕,;在時間安排上,也更講究等等,。如此一來,,睡覺的人想必會少些,而吳老一番苦心,,也不會就此被辜負。
實質(zhì)上,,今天的大學里真實情況是:凡是像樣的講座,,要搶座占座,同學們踮著腳,、仰著脖子聽幾個小時的場景,,比比皆是。種種景象讓我確信:這一代年輕人的求知欲望,,并不弱于他們的前輩,,且經(jīng)過改革開放以來一兩代學人的知識準備、社會的經(jīng)濟準備,,現(xiàn)在這代年輕人擁有更廣闊的知識視野,。而這,若輔以更接地氣的網(wǎng)絡(luò)化表達方式,,想必更能激起他們的興致,。
所以不要著急,不必擔心,。隨著時代變化,,我相信學生們會走出一個個“信息繭房”,而他們對大師的尊敬,、對學術(shù)的敬畏,,也不會輕易“趴下”。
你覺得呢,?
順頌 大安,!
□鹿鳴(媒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