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何處尋
www.fjnet.cn?2013-10-30 07:15? 劉宇隆?來源:人民日報 我來說兩句
偶然翻到魯迅、胡適的幾封寫給母親的信,。魯迅平時的文章多凌厲,、憂憤,運筆常有蒼涼之味,;尤其狠狠地批判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更時常語出驚人。寫給母親的信則嚴守儒家的孝道,,且流露著對該價值觀的認同和忠誠,。在這一基本點上,胡適和他如出一轍,。不同的是,,胡適和母親有朋友成分在其中,遇事尚可探討,;魯迅則只呈現(xiàn)匯報,、聆聽的姿態(tài),令人不忘他的長子身份,,有提挈家風之味,。 一封家書頭枕的底本很多,既有家風使然,,又有書寫者,、拆閱者的人格背景、受教育水平使然,,又有當時當世那紛擾而牢籠百態(tài)的氛圍,、價值觀使然……家書作為一種文化,不僅形制上已比較成熟,,其內(nèi)容之豐盈,、情感之多至,書寫亦莊亦諧,,或瀟灑或質(zhì)樸,,更為其他文學體裁所不及。 再往前看,,劉邦《手敕太子文》,、諸葛亮《誡子書》、姜維《報母書》,、歐陽修《與十二侄》,、文天祥《獄中家書》等,已在文學廟堂的極高處供奉,。百代讀來,,其諄諄之叮嚀,、愀然之節(jié)律,慷慨其情,,譬喻其理,,仍不由得不令做父母、做兒女的常拿出來讀讀,。 現(xiàn)在的中國,,“家書文化”呈現(xiàn)出一種消逝的趨勢。過去的信箋變成今天的電子郵件,、短信,、微信;過去的“專此布復,,恭請金安”變成今天更平等,、更似友情關(guān)系的互祝快樂,。當然,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文化形式的偏好,。今天,,仍有不少人堅持傳統(tǒng)的家書形式,享受筆墨帶來的獨特快意,;而這些有古典情結(jié)的人如果遇到實在工作忙,、沒工夫?qū)懀捕喟霑l(fā)一條短信,、打一通電話代替,。 但正如全球化帶來的擔憂一樣,文明的內(nèi)部價值總量是在不斷增加,,呈爆炸趨勢的,;而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則越來越趨同,越來越缺乏識別性,。今天的人越來越少在文化的細節(jié)上動腦筋,,而更專注于開發(fā)新的文化形式,我們的身后——殘次品,、半成品就扔了一地,。比如過年過節(jié)互相轉(zhuǎn)發(fā)的垃圾短信,部分代替了家書的功能,。如果是你本人寫的也就罷了,,很多傳統(tǒng)家書也并不長篇大論,文采也不那么講究,,寫成什么樣我都認了,;但各種垃圾短信近于劣等文人的行活兒,,實在既沒內(nèi)容也乏形式。 如今,,以電子郵件,、短信、微信等形成的“多維家書”,,很難講已妥善接過了傳統(tǒng)的家書形式,,且保證其固有的文明價值不流失?!凹視幕毕?,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守得住文明價值而以新的文化形式妥善相迎,,就會變成好事,。 (摘編自10月28日《北京日報》,作者:劉宇隆,,原題為《我觀“家書文化”的消逝》) |
- 責任編輯:林錦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18]越南老歸僑將家書集結(jié)成冊 還原家族“人生大事”
- [ 06-28]美國老兵深情家書69年終寄到 其子感慨萬千(圖)
- [ 06-20]搭建干群溝通交流新平臺
- [ 05-24]400封日軍家書證南京大屠殺 藏家欲日本辦展
- [ 05-17]臺灣嘉義市設(shè)“天堂家書”郵筒 代親屬遙寄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