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字化時代的焦慮
zs-bk.com?2012-11-08 12:45? 李 杏?來源:長江日報 我來說兩句
面對數(shù)字化時代的焦慮,,如何重新構建私人信息的社會管理是一個越來越復雜的時代性命題。 據(jù)《每日經濟新聞》披露,,快遞單號信息正被大面積泄露,,涉及國內多家快遞公司,給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可乘之機,,甚至衍生出利益鏈,。單號信息在網上以每條0.4元到2元的價格售賣,經核實,,這些信息真實有效,,包括快件追蹤信息和收件人姓名、手機號和地址等詳細內容,。 電子商務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購物習慣,,一張張快遞單號,也成為收集個人信息的一個源頭,??爝f單號出賣現(xiàn)象,與此曝出的銀行卡信息買賣相同,,出于業(yè)務便利取得信息,,利用信息價值將其作為商品出售,。通過這類方式,可以輕易地掌握他人信息,。 信息泄露的另一面,,是個人的“數(shù)據(jù)化”。網絡時代的來臨,,意味著個人不能脫離于信息聯(lián)網之外,。一個人往往有著雙重身份,即真實身份和信息身份,??梢哉f,后者是個人的“第二人格”,,一些時候,,通過信息甚至可以復原某個人的“全貌”。在這個意義上,,個人是“透明”的,。 我們無可避免地自我暴露。無論是快遞公司,、銀行,、保險機構、通訊公司,,還是購物,、就醫(yī)、求職,、考試報名,、申請會員,開展正常生活,,與各類機構或個人接觸的過程中,,留下個人信息的機會實在太多。進入網絡操作層面,,一次檢索,、一個鼠標點擊、一次內容錄入,,既可以隨時隨地地生產公共信息,,其實也不知不覺地顯露自己的信息軌跡。 過去,,個人信息由單位,、相關行政部門掌握。相對獨立的信息源,,加上管理者的自律與相關規(guī)范,,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個人信息的封閉性,。也就是說,個人信息在對公的部分是開放的,,但對于生活接觸的其他方面而言,,又是隱蔽的。 管理的數(shù)據(jù)化和信息網絡化打破了“公與私”的分界,。個人信息的生成與載錄成為一種常態(tài),,發(fā)布信息、獲取信息,、分享信息沒有障礙,。如果說傳統(tǒng)信息管理模式中,,有“公共人”與“私人”的區(qū)分和保護,,那么現(xiàn)在,打通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結果是,,即使你不愿意成為一個公共人,,也可能因為信息泄露而被迫“公共”。人肉搜索即是這種情形的典型例證,,它既可用于那些公眾人物,、“觸犯眾怒”者,也可以用在任何人身上,?;谶@樣的現(xiàn)實,一些國家甚至開始重新探討隱私概念,,以及保護隱私的程度和可能性,。 信息化帶來的這種私人身份的焦慮,促使我們深思當下信息管理的調整,。近年來,,信息安全相關立法相繼出臺,此前已有的一些規(guī)定亦得到了完善,。然而,,從信息流動的現(xiàn)實復雜性,以及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加強私人信息的管理或許可能屏蔽部分機構,、個人的信息交易行為,卻很難實現(xiàn)對所有信息的保護,,從另一個角度,,信息的過度保護也可能會產生其他問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06]紙質出版滅絕是臆想還是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