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名單,,宛如一面紀念墻
www.fjnet.cn?2012-07-31 17:36? 任君翔?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7月27日,,《人民日報》二版列表刊出北京“7·21”特大暴雨災害已確認身份的遇難者名單,,詳細公布了66名遇難者的身份年齡、遇難情形,,同時配發(fā)快評《當那些沉重的名字一一念出》,。同一天,,《北京日報》在頭版以專欄形式,刊載77人在“7·21”特大自然災害中遇難的消息,,并配發(fā)短評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任何一個成員的失去都是我們這座城市的損失?!贝饲耙惶?,中央電視臺“新聞1+1”欄目主持人,以低沉的語氣緩慢讀出遇難者名單,。 刊登,、播報遇難者名單,這在黨中央機關報,、國家電視臺,,還是第一次。 相信每一個凝視這份名單的讀者,,都會感到沉重與惋惜,。如果遮去白紙黑字中最后的“原因”一列,他們是一群活潑潑的生命,,或在橋下街上行走,,或在家中小憩,或正駕車回家,。但現(xiàn)實中沒有“如果”,,一場意想不到的特大暴雨,讓這一個個生命定格在那個時刻那個地點,,再也無法喚回,。 很多時候,各種災難發(fā)生后,,我們從政府公布的信息中,,都只能獲得一個遇難者人數(shù)的數(shù)字,而他們的生命個體卻被忽視了,。災難,,是生者的敘事,“一個人的死亡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亡是統(tǒng)計數(shù)字”,,冷峻的話語已從另一個側面提醒人們面對災難時該怎樣表達。數(shù)字,,冷冰冰的,,只是一個抽象概念,無法呈現(xiàn)生命個體的悲痛與苦難,,無法告知生命的尊嚴與珍貴,,更無法警醒保護生命的責任,。從生命的意義上,黨中央機關報上的這一份遇難者名單,,表達了一份情感,,更傳達出一份無可推脫的責任,宛如一面紀念墻,,永遠佇立在那一天的版面上,,永遠佇立在千千萬萬讀者的心中。 生民之殤,,永遠是家國之痛,。悲傷需要用隆重方式來抒懷,念出每一位遇難者的名字以致哀,,在一些歐美國家已是慣常做法,。在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中罹難于世貿大廈的人們,他們的名字在總統(tǒng)的演講中被一一敘及,,時間長達數(shù)小時,。在去年美國舉行的“9·11”事件10周年紀念儀式上,伴隨著馬友友的大提琴聲,,167位遇難者家屬代表一一讀出2977名遇難者名字。在那個特殊的時候特定的氛圍,,沒有什么詞語能比逝者的名字更能錐痛生者的心,,更能呼喚擔當家國重任的勇氣。用真誠且能感知生命的方式祭奠遇難者,,表達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是政治良知與社會文明的體現(xiàn),也是國家意志與民族認同的體現(xiàn),。 在古老的中國,,以國家名義哀悼生民之殤,還是一件新事物,。汶川地震后,,2008年5月19日,新中國第一次為一場特大自然災害的死難者設立全國哀悼日,,國旗第一次為普通的死難公民而半垂,。這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上,第一次以國家公共政治的形式,,表達對于生命的珍重,,表達對普通公民情感的尊重。從第一次黎民百姓配享國哀,,到第一次在國家媒體上一一公布遇難者詳細信息,,其彰顯的是國家意志走向人情,、國家權力走向人性的過程,也是現(xiàn)代政治邁向文明,、公民社會趨向成熟的醒目標志,。 《人民日報》的快評中寫道:“北京‘7·21’災害的這份遇難者詳細名單,能否也開啟一個示范,,讓‘公布死難者名單’從此成為‘以人為本’的實踐典范,,更成為政府的一種責任與義務?!闭\然,,一個把生命放在至高無上地位的國家,是沒有理由不公開披露關于生命的信息,,更沒有理由不用全部的力量保護生命的安全,,營造庇護生命的安全之所。時時處處皆以人為本的社會,,必定是一個經濟繁榮,、和諧文明、擁有強大進步力量的社會,。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27]哀悼遇難者 讓生命更有尊嚴
- [ 07-24]公布遇難者名單應成為一種國家習慣
- [ 07-29]搶救遇難者遺物要與時間賽跑
- [ 04-29]每一位遇難者都是有名字的
- [ 05-21]株洲政府為何熱心于遇難者尸體火化
- [ 05-07]政府沒有食言,,公布四川地震遇難者人數(shù)
- [ 11-22]公布512遇難者名單是對生者的承諾
- [ 01-18]韓冷庫爆炸遇難者獲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