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稱《逃離德黑蘭》背后反映美伊政治較量
zs-bk.com?2013-03-01 15:51? ?來源:工人日報 我來說兩句
美國電影界盛會——奧斯卡頒獎典禮本周落下帷幕,,《逃離德黑蘭》擊敗奪冠熱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林肯》,,成為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然而伊朗和英國等國卻對該影片大加批評,,認為其與史實不符,有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廣告”之嫌,。一部電影惹來如此麻煩,,看來這部電影不簡單。 《逃離德黑蘭》講得是1979年伊朗劫持美國人質事件,,6名美國使館人員逃往加拿大駐伊使館避難,,CIA為此組織起一個假冒的電影拍攝組到伊朗取景,,最終將6人救出德黑蘭。該片可能如伊朗,、英國等批評的那樣,,在史實上確有失實之處,但電影作為藝術形式,,是允許虛構和進行藝術處理的,。僅憑這一點,很難給該影片“定罪”,。真正的問題在于,,這是奧斯卡最佳影片,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力,,很可能會影響到觀眾對那段史實的認識和對相關國家的看法,。伊朗等國揪住史實這一條不放,原因正在于此,。 如果繼續(xù)往下挖,,就會發(fā)現(xiàn)在電影背后,其實是政治的較量,。電影是一種媒介,,它所宣傳的內(nèi)容會形成影響力,繼而轉化為一國的“軟實力”,。奧斯卡雖然只是美國電影界的盛會,但借助美國在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地位,,如今幾乎成為世界盛會,。美國電影界的人士,自然會借此機會對他們所秉持的美國理念大加宣傳,。美國利用此片,,可以鼓吹美式英雄主義,同時對伊朗民眾“潛移默化”,。伊朗當然不允許這種情況發(fā)生,,對其竭力抵制。美伊在伊核問題上僵持不下,,《逃離德黑蘭》就成了第二戰(zhàn)場,。 如此看來,《逃離德黑蘭》這部電影的問世,,不是憑空的,,而是“應運而生”的。這其中的“運”,,就是美國和伊斯蘭文明的復雜關系,。對美國來說,,“9·11”事件造成的創(chuàng)傷不是短期能夠痊愈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zhàn)爭泥潭”也不能立刻擺脫,。這些影響體現(xiàn)在奧斯卡上,,就是《拆彈部隊》、《一次別離》和《逃離德黑蘭》等電影的出現(xiàn),?!恫饛棽筷牎泛汀短与x德黑蘭》中伊斯蘭世界的“全民敵意”正是美國民眾對伊斯蘭世界的普遍感知,但《拆彈部隊》似乎還能體現(xiàn)出美國在伊斯蘭世界的堅持,,《逃離德黑蘭》卻是要逃離伊斯蘭了,。 去年,同樣以反恐為題材的美劇《國土安全》獲得了美國電視劇最高獎項——艾美獎劇集類最佳劇集等4個獎項,。探討美國與伊斯蘭關系的題材分別登上了美國電視和電影的最高領獎臺,,體現(xiàn)了這兩年美國國內(nèi)對這一關系的思考和反思。本·拉登已經(jīng)死去,,但恐怖主義還在,;利比亞和埃及發(fā)生了革命,但并沒有靠近美國……美國該向何處去,? 奧巴馬政府思考的結果,,是提出“戰(zhàn)略再平衡”,將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qū),,但新任國務卿克里首訪選擇歐洲和中東,,似乎預示著這一戰(zhàn)略最近又有游移。畢竟,,美國不可能在中東一走了之,,10多年戰(zhàn)爭的后遺癥也不可能說沒就沒。冷戰(zhàn)和越戰(zhàn)后遺癥都在美國電影中得到了體現(xiàn),,這次與伊斯蘭的戰(zhàn)爭也不例外,。 從伊朗對《逃離德黑蘭》的批評來看,大概不會讓美國輕易“逃離”,;而美國在《逃離德黑蘭》之后,,或許又會“回來”。電影不過是記錄時代的符號罷了,。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2-27]《逃離德黑蘭》獲奧斯卡獎引伊朗抨擊 伊核對話或受挫
- [ 02-25]"逃離德黑蘭"奪最佳影片獎 獲奧巴馬夫人致詞(圖)
- [ 02-25]《逃離德黑蘭》:好萊塢與美國精神的又一次聯(lián)姻
- [ 02-25]快訊:《逃離德黑蘭》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 [ 02-25]快訊:《逃離德黑蘭》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 [ 02-25]快訊:《逃離德黑蘭》獲奧斯卡最佳剪輯獎
- [ 02-18]《逃離德黑蘭》中文版將面世 揭秘電影背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