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舍里布置了許愿墻,,留守兒童可以在這里寫下心愿,。

每年教師節(jié),老師放棄休假,,與留守兒童一起過節(jié)日。(資料圖片)

傍晚,,一名留守兒童邊看管著同伴們的書包,,邊等待爺爺來接她回家,。

高年級學生宿舍長,,充當著“小老師”的角色。

留守兒童在親情室里與遠方的父母視頻聊天,。

放學了,,老師將孩子交給接送的客車司機,司機確認人數(shù)和下車地點后,,簽署責任書,。
東南網(wǎng)3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游慶輝 通訊員 肖首洲 胡俊)在沙縣,,有6萬人在外經(jīng)營小吃,,6000多名兒童留守在家。如何讓這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當?shù)卣o出了答案——創(chuàng)建“123”管理模式(即編織一張責任網(wǎng),,搭建成長、成才兩個平臺,,實現(xiàn)不讓“失學,、失德、失智”三個不讓),,構建一套政府主導,、各級各單位配合、學校老師管理,、社會各界關愛的無縫對接的責任網(wǎng)絡,。
3月10日,記者走進了沙縣夏茂第二中心小學,,感受留守兒童的生活,。
中午放學后,六年級學生羅佳慧,,跟同學們一起來到食堂用餐,,身為桌長的她忙著端菜、分菜給低年級的校友,,紅燒豬蹄,、西紅柿炒蛋等菜都均分。餐后,,她又是宿舍長,,同宿舍共8人,來自一年級至六年級,大家結對子學習,,分組做作業(yè)……羅佳慧的父母在山西太原經(jīng)營沙縣小吃,,她平時在學校寄宿,周末則寄住在姑媽家,。
“媽媽,,我想你,你什么時候回家,?你別擔心,,我在這邊很好?!绷_佳慧在學校親情室的電腦前跟媽媽視頻聊天,。沙縣每一所學校都建立留守兒童親情室,給孩子們與遠在他鄉(xiāng)的父母提供了“面對面”交流的平臺,,讓他們感受來自父母的關愛,,也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
“天冷,,要記得添件毛衣,。”這是羅佳慧的“愛心媽媽”林火珠老師常掛在嘴邊的話,。留守兒童的雙親外出,,很多是隔代監(jiān)管、委托代管或無人監(jiān)管,,缺乏近距離的父母之愛,。在沙縣,由教師,、社會愛心人士組成的“愛心媽媽”和“愛心爸爸”有3000多名,。“留守兒童的父母與孩子溝通交流少,,因此,,他們在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問題較同齡孩子突出,。”夏茂二小校長周麗婷說,,“‘愛心媽媽’扮演了代理父母的角色,,她們用愛心和耐心,傾聽孩子心聲,,陪伴他們成長,?!?/span>
細微之處是真情。夏茂二小心理咨詢室有專職老師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發(fā)展提供心理輔導,;盡量將同一個村的留守兒童安排在同一間宿舍,由已經(jīng)適應校園生活的寄宿生幫助新住校的留守兒童盡快融入集體生活,;為留守兒童建檔,,詳細記錄每個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留守兒童過生日,,學校專門為“小壽星”加菜,,“愛心媽媽”還為留守兒童慶祝生日……
為給留守兒童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早在2013年2月,,夏茂二小就在30個班級安裝了多媒體設備,率先在全縣農(nóng)村學校中實施“班班通”工程,,讓全校留守兒童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樣,,共享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目前,,沙縣全縣中小學校已經(jīng)普及“班班通”工程,。此外,沙縣各所學校依托現(xiàn)有設施,、場地,、師資力量,充分發(fā)掘,、整合各類教育資源,,開辦鄉(xiāng)村少年宮,讓留守兒童和城里孩子一樣參加小吃制作,、羽毛球,、象棋等興趣班,把鄉(xiāng)村少年宮辦得和城里的少年宮一樣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