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做好新形勢下干部選任工作 “帶病提拔”常有,,而問責卻不常有,“破窗效應”不斷發(fā)生,,使得用人不正之風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必須動真碰硬,遏制用人上的“三拍”作風,,使組織紀律成為帶電高壓線,。 最近,對《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中劍指用人失察失誤的責任追究制度,,一些專家和媒體作出了通俗化解讀,。人們紛紛注意到,新條例在選人用人問責方面,,追究情形更具體了,,責任主體更明確了。通過嚴格有效的問責機制,,遏制用人不正之風,,使“問題官”淘汰出局,讓好干部脫穎而出,,是做好新形勢下干部選任工作的鮮明導向,。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毛澤東同志曾說過: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選什么人,用什么人,,責任重于泰山,。選賢任能,才會造福一方,;如果不善不肖者競進,,于國于民都是一種災難。近年來,,考察失真失實,、“帶病提拔”“帶病上崗”“火箭式提拔”等問題時有發(fā)生,,干部群眾對此深惡痛絕。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東漢桓靈時期流行的民謠,,把當時的選人用人亂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留下了“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的歷史警思,。用人腐敗是最大的腐敗。隨著一些貪官陸續(xù)落馬,,畫皮揭開之后,,邊腐邊升、越腐越升等畸形升遷路徑也浮出了水面,。比如,,安徽省原副省長王懷忠平均每兩年就加官晉級一次,然而,,“只要反腐不放松,,遲早抓住王懷忠”等民意呼聲不絕于耳,有關方面硬是讓其頂著質疑聲一路高升,。如果只是在末端處置貪官壞官,,卻不拔除滋生腐惡的源頭,反腐倡廉如何竟全功,、收長效,?老百姓的廉政信心又何以真正提振?“帶病提拔”常有,,而問責卻不常有,,“破窗效應”不斷發(fā)生,這是用人不正之風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一些領導干部慣于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爛賬,,最后官照當照升,不負任何責任。這樣的“三拍”作風,,在選人用人上同樣存在,。鹽打哪兒咸,醋打哪兒酸,,以往教訓表明,,從舉薦不當,到考察失真,,從長官意志拍板,,到監(jiān)督機制空轉,在干部選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上,,集體負責變成了“集體不負責”,制度程序成了擺設,,使得任人唯親,、任人唯利之風甚囂塵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告誡的,,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嚴防用人失察,必須強化問責,、動真碰硬,,讓權責對等,使組織紀律成為帶電高壓線,。 徒法不足以自行,。這些年,我們在干部管理上不可謂不重視,,也出臺了不少制度規(guī)定,。為什么還是問題不少?除了制度本身需要不斷完善,,執(zhí)行中失之于軟,、失之于寬是重要因素。世界上怕就怕 “認真” 二字,,共產(chǎn)黨就最講“認真”,。沒有發(fā)現(xiàn)一起、查處一起的零容忍態(tài)度,,沒有領導帶頭,、嚴于自律的示范效應,沒有一視同仁、無人例外的剛性執(zhí)紀,,制度公信力何以樹立,?無人負責、難以追究的困局又怎么破解,?只有把責任融入選人用人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領導干部心中,才能構筑防治用人腐敗的堅固防火墻,。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劉青山,、張子善案人們耳熟而詳,但這樣的細節(jié)很多人或許并不清楚,。早在處決劉張兩人一個月前,,河北省委副書記馬國瑞代表省委作了檢討,省長楊秀峰代表省政府作了檢討,,先后刊登在人民日報上,。下屬出了問題,負管理教育之責的領導不回避,、不推脫,,而是主動承擔責任,接受社會監(jiān)督批評,。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責任意識,、敬畏之心,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問責力度,、倒逼壓力,,我們才能讓全黨警醒起來,建設一個風清氣正的新中國,。 今天的共產(chǎn)黨人,,擁有比那時完善得多的各項制度,也面臨比“糖衣炮彈”更為復雜的諸多考驗,,但能不能出于公心,、敢于負責、嚴于問責,,依然是歷久彌新的時代考題,。“選什么人就是風向標,,就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乃至就有什么樣的黨風”,純潔用人風氣,,建設廉潔政治,,千里之行,,始于充滿責任的每一步。 |
相關閱讀:
- [ 01-21]誰來問責那些問責別人的官員,?
- [ 01-20]官員“帶病升遷”須責任倒查
- [ 01-20]嚴把選拔關,,才能減少帶病提拔
- [ 01-18]學者:不能簡單劃等號 但“裸官”貪官無嚴格界限
- [ 01-17]著力解決干部選拔任用中的突出問題
- [ 01-17]干部選拔任用公道才得人心
- [ 01-17]中共大修選官條例 學者吁防制定與執(zhí)行“兩張皮”
- [ 01-17]用人失察追責還可繼續(xù)細化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閩)-經(jīng)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