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院士實至名歸,,公眾應猜得到名單
zs-bk.com?2011-12-09 08:39? 普 嘉?來源:華西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2011年院士增選結果“出爐”,,54名杰出工程科技工作者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然而,,在一個月前,,已有網友公布33位新院士的名單,其中32位“命中”,,因此工程院新院士名單可能提前泄密,。(12月9日《華西都市報》) 一個月前,網友公布33位新院士的名單,,只有一人有出入,,其準確率達97%。如此精準的名單,,引發(fā)了新院士名單可能提前泄露的質疑,。我倒覺得,如果院士遴選過程公正透明,,沒有暗箱操作,,沒有行政因素干預,公眾早早猜到誰當選院士,,并非難事,。 所謂“泄密”說,意味著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評選過程是絕密的,,當事人也無法預料自己最終能否當選,。然而,學術界畢竟不是官場,,不應該有如此諱莫如深的院士評選秘密,。院士是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如果評選能 拋開一切與學術無關的因素——誰對科技進步貢獻較大,,誰的研究成果最能造福,,誰就能當選的話,那么院士最終名單就應符合公眾的心理預期,。 院士名單若能符合公眾預期,,那么泄密也就無從談起了。真金不怕火煉,,公認的那些最牛的科學家,,無論經過幾輪嚴格遴選也不會淘汰??茖W家所取得學術成果是看得到的,,如其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影響力,,又如在什么級別的期刊發(fā)表了多少重量級論文??茖W家的成就就算不被廣為傳頌,,在學術圈子里也應有口皆碑。不說不大關心科技的人能夠預測名單,,至少熟悉候選人情況的業(yè)內人士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才合理,。假如最終名單和大家心里的那桿秤出入太大,那才是反常的,。 誰能當選,,誰又被淘汰,也許科學家們早已淡定自若,,見怪不怪了,。今年8月17日,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 布,,145人的名單上沒有出現(xiàn)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的名字,。隨后,饒毅在其博客上發(fā)出一篇題為《從今以后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聲明,,稱“從2011年8月17日后將不再成為候選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饒毅說自己早就預計到會落選,,于是早在3月5日就寫好了這份聲明,。而饒毅也以大膽敢言而著稱,回國前就曾對中國教育科研領域存在的弊病直言不諱,,回國后,,更多次在媒體發(fā)表文章痛陳此中沉疴。 饒毅落選院士在意料之中,,卻在情理之外,。院士稱號是對一些科學工作者的肯定,確立學術權威對行政權力來說也是一種平衡,。事后回望,,曾在候選階段為公眾所關注的多名“高官”、“高管”,,除中石油原副總胡文瑞當選外,其他全部落選,。另一方面,,大部分當選者被公眾早早猜到,難道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嗎,?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09]院士名單“泄密”不能不了了之
- [ 09-27]還有多少“屠呦呦”被阻院士墻
- [ 09-21]請否認存在地溝油的孫院士認個錯
- [ 09-15]“三院院士”剽竊戳穿多少“膿包”,?
- [ 09-05]院士和行政官員不可兼得
- [ 08-28]不要把不選院士當一句氣話
- [ 08-19]饒毅落選院士緣何公眾不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