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越5日凌晨2點,81歲的中國藥理學家屠呦呦緩緩走上2011年度拉斯克臨床醫(yī)學獎的領(lǐng)獎臺,,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y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獎項,。盡管科研成就堪比袁隆平,,可屠呦呦迄今為止既不是博士也不是院士,。(9月25日《半島都市報》)
如果不是拉斯克獎,,人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這位從在808味中藥里提取青蒿素,、拯救過數(shù)百萬生命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這位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無疑又是一例“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典型,,在國內(nèi),,她并未取得與自己成就相匹配的聲譽,甚至連兩院院士都算不上,。
屠呦呦獲獎之后,,人們紛紛質(zhì)疑,連屠呦呦這樣功勛卓著的科學都不是院士,,那么請問,兩院院士都是些什么三頭六臂,、天賦異稟的人物,?
據(jù)媒體調(diào)查,2009年兩院新增院士超8成為現(xiàn)任官員,,引發(fā)輿論廣泛質(zhì)疑,。今年5月25日,中國工程院發(fā)布了2011年度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其中,,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赫然在列,。而工程管理學部44名候選人中,,近半來自央企和政府部門。
所謂術(shù)業(yè)有專攻,,中石化的老總的本職工作是搞好企業(yè)生產(chǎn),、為企業(yè)賺取利潤,試問他能脫下西裝,,穿上白大褂走進實驗室嗎,?這既不現(xiàn)實也無必要,。可現(xiàn)在的院士,,基本是非“官”勿擾,。除了政府高官就是學科帶頭人,而像屠呦呦這樣真正有能力,、有需要,、有成績的人卻往往成為不了院士。
一方面,,這些本不該成為院士的人,,占據(jù)了社會為科學家提供的優(yōu)質(zhì)資源,可謂名利雙收,。盡管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所有的院士均享受相當于副省/部級待遇;本身是正部或以上級別的院士會享受更高級別待遇,。
另一方面,,像屠呦呦這樣想干出點成績的科學家,得不到院士的頭銜,,享受不到應(yīng)有的社會資源與尊重——不是忙于準備厚厚的課題材料申請科研資金,,就是生存于困窘之中。試想她的成績倘若早為人所識,,她肯定會在這個領(lǐng)域獲得更多的科研資助,,帶動更多的年輕科學家從事相關(guān)領(lǐng)域研究,減輕更多人的痛苦,。
我們真是徒有一大推所謂的博士,、院士,卻不得不在每年諾獎頒布前哀憤欲死,,哀嘆我們這樣擁有世界四大發(fā)明的文明古國,,不得不寄希望于從幾位華裔科學家的獲獎中得到些許安慰,以告慰祖宗的在天之靈,。反觀國外的研究機構(gòu),,總是把資金、榮譽提供給最需要的青年學者,、科學家,,讓他們能夠有一個安心的環(huán)境專心從事科學研究,難怪人家在耶魯,、康奈爾大學食堂里就會同時遇到幾位諾獎得主,。
從1971年提煉出青蒿素,到2011年得獎獎,,屠呦呦的一生可謂既默默無聞又驚天動地,。遺憾的是,,這種獎勵的到來卻晚了40年。現(xiàn)實中,,到底還有多少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勤勤懇懇掩埋在推動科學發(fā)展的洪流里,,得不到承認或是遠赴異國他鄉(xiāng)我們不得而知——這不僅包含個人命運的不幸也更是國家之痛。
有人說,,屠呦呦目前距離諾獎僅一步之遙,,可中國人拿諾獎不能寄希望于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活得更長久,而要從根本上改變現(xiàn)在的科研體制,,修復培育科學家的“土壤”,,讓能產(chǎn)生更多的屠呦呦、龍呦呦,。
- 2011-09-21請否認存在地溝油的孫院士認個錯
- 2011-09-15“三院院士”剽竊戳穿多少“膿包”,?
- 2011-09-05院士和行政官員不可兼得
- 2011-08-28不要把不選院士當一句氣話
- 2011-08-19饒毅落選院士緣何公眾不忿
- 2011-08-19從此不再增選院士
- 2011-08-19選院士饒毅出局:學術(shù)“逆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