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鄭窈]: 各位網友大家好,,這里是東南網廈門特區(qū)三十周年特別報道之我們?yōu)槭裁磹凵蠌B門訪談,我是鄭窈,。
[主持人鄭窈]: 在廈門特區(qū)發(fā)展的三十周年時間里有很多關鍵詞,,而港口建設、機場建設是不得不提的兩個詞,。那么做客我們今天演播廳的嘉賓,,又要和我們分享怎樣的他們愛上廈門的故事呢?
[主持人鄭窈]:首先來認識一下今天的兩位嘉賓,,枋湖社區(qū)居委會主任蘇輝明,歡迎您,。
蘇輝明:大家好,。
[蘇輝明]:大家好。
[主持人鄭窈]:另外一位是廈門港務集團海天集裝箱有限公司的維修班長馮鴻昌,,歡迎您,。
[馮鴻昌]: 大家好。
[主持人鄭窈 ]: 歡迎兩位,,其實我們剛才是介紹了兩位現(xiàn)在的單位,,其實兩位都有一個雙重身份,比如說我們的馮鴻昌同時是廈門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的黨代表(同時也是省第九次黨代會代表),。蘇主任以前跟廈門的機場建設有密不可分的緣分和故事,。那今天我們就要請他們兩位來跟我們講一講,這些他們和廈門有關的故事,。
[主持人鄭窈]:馮班長你是從外地過來的,,當時你是哪一年過來的?
[馮鴻昌]:我從漳州南靖過來,,是1997年3月份.當時是機械技能技工學校畢業(yè)后,,學校推薦到海天公司去實習,一直做到現(xiàn)在,,已經有十五年了,。
[主持人鄭窈]:當時你第一次來廈門的時候,對廈門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
[馮鴻昌]: 我覺得廈門是一個特區(qū),,然后我從小就很向往廈門,希望能在這么一個城市去發(fā)展,。也有這個機會來廈門之后,,我就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在這邊努力工作,,爭取以后能留下來,。通過這么多年的努力,,在單位領導的關心下,自己也不斷的更新進步,,現(xiàn)在自己再廈門也安家了,,也買了房子。
[主持人鄭窈]: 那蘇主任你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你在廈門生活了幾年,?
[蘇輝明]:我1964年出生到現(xiàn)在,有48年了,。
[主持人鄭窈]:老廈門人都說,,三十年前,在廈門特區(qū)還沒有設立的時候,,當時的廈門指的就是中山路的這一塊,,說中山路外面都不叫廈門。
[蘇輝明]:當時市區(qū)就是現(xiàn)在的火車站到輪渡這一塊才叫市區(qū),,其他的還叫郊區(qū),。火車站以上這些周邊的這些都算是郊區(qū),,其實市區(qū)是一點點,。從建設特區(qū)開始才逐步壯大、逐步擴展,,整個廈門區(qū)域的變化,,從湖里的2.5平方公里到整個廈門島,再到我們整個廈門轄區(qū)變成特區(qū),,這樣子的過程都見證了,。
[主持人鄭窈]:您在做這個居委會主任之前,您也從事過很多工作,。
[蘇輝明]:對,。
[主持人鄭窈]:跟我們介紹一下您的人生經歷。
[蘇輝明]:我是從82年招工到我們原來的公司,,是叫廈門市河山勞動服務公司,,這個公司是被征地人員組成的一個公司,因為都沒有技術工種 ,,很快在市場化的淘汰下,,業(yè)務比較少,我在1989年就停薪留職,,自謀職業(yè),,這樣子下海了,等于是下海了,。
[主持人鄭窈]:經商,。
[蘇輝明]: 經商,,也是從事這個廈門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的工程,特別是在機場的周邊,,這些配套的工程,,包括機場有一個二號路,也是我建設的,。這條路還得到了省優(yōu)工程(的榮譽),,對這些也感到蠻自豪的,那從2006年的時候,,經商到2006年,,在一周時間改變了整個人生價值觀。
[主持人鄭窈]:怎么說呢,?
[蘇輝明]: 在一周時間內就決定,,到社區(qū)去服務。在我們街道領導物色人選的時候,,大家都推薦(我),在一周時間里,,被他們做工作做得,,在一周時間內改變,從經商到社區(qū)服務這一塊,。當時是帶著滿腔的熱情(投入到這份工作),,等于說是我們先富起來的,我原來也是務工,、務農,,轉變這個身份以后,第一桶金是在我們廈門特區(qū)建設當中得到的,。在到2006年之后,,很多村民推薦,在一周時間決定到社區(qū)服務,,我自己的愿望就是說能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包括為外來人跟社區(qū)居民服務。短短幾年,,我已經在社區(qū)工作已經6年了,,感覺良多 。社區(qū)跟經商,、經營企業(yè)是不一樣的,。
[主持人鄭窈]:您覺得那個給您帶來的收獲更大?
[蘇輝明]:最大的就是替我們外來人員,、本地居民服務,,得到他們的肯定,,這個肯定收獲最大。做社區(qū)工作概括一句話就是酸甜苦辣都有,。因為很多事情都是親自要去做,,很多事為群眾服務的事不分大小,必須每一件要做到位,,讓人家滿意,,在社區(qū)服務這幾年,我在經濟方面,,原來的經商方面對社區(qū)發(fā)展,,經濟發(fā)展,我們原來是村改區(qū)的社區(qū),,有經濟發(fā)展這一塊(要做),。我去了以后就從幾個方面,包括廠房的出租,、政策的落實,,政府給我們這些村改區(qū)社區(qū)政策的落實,從幾個方面來綜合帶領我們社區(qū)居民的投資,,他們的租金有一個好的去處,。
[主持人鄭窈]: 您剛才說道社區(qū)的工作讓你感受到酸甜苦辣,您能不能跟我們說一說幾個酸甜苦辣的故事,。
[蘇輝明]: 酸就是說人家不理解,,因為我們像村改區(qū)這種社區(qū),牽涉到一個征地拆遷,、舊村改造,,就拆房子。剛開始大家都不理解,、不想拆,,就說他會攻擊你。剛開始我們在宣傳的時候,,他不理解,。經過這幾年,我的感受是我們這些失地農民,,從不理解到理解,,到支持,這個時間段有一個階段,,讓他感受我們政府的一些政策和宣傳,,這個是酸。那苦是什么,,就半夜人家打電話,,你還得去解決問題,。
[主持人鄭窈]:這是比較辛苦。
[蘇輝明]:比較辛苦,。不單單是我們,,整個社區(qū)的工作人員也都是這個樣子,那有時候被罵,,被打都有,。我們原來也有被打過的。因為不理解,,情緒激動都會發(fā)生,。
[主持人鄭窈]: 甜呢?
[蘇輝明]:甜就是我們把社區(qū)的一些事務做好,,得到整個社區(qū)包括外來人員的認可,,就是對我們最大的一個鼓勵跟認可,就是說甜是甜在這里,。
[主持人鄭窈]: 那一刻可能都覺得酸,、苦、辣都值得,。
[蘇輝明]:(笑)對,,都值得、都值得,。
[主持人鄭窈]:那馮班長,您剛開始來廈門之后一開始從事的是哪方面的工作,?
[馮鴻昌]: 我到海天碼頭之后,,我最開始做的就是龍門吊維修。剛開始去的時候學歷也只有中技的學歷,,碼頭設備發(fā)展比較快,,我們單位的氛圍很好,我們很多的技術員和主管在工作之余都是充電,,他們經常會說參加一些培訓,。在這么一個環(huán)境的熏陶下,自己想要在這里立足,,還要不斷的去學習,,在理論知識和技能方面都要去加強。那后面我也去參加了社會上提供的一些業(yè)余的培訓,,比如我們高級技工學校的大專班,,以及計算機的培訓。通過這個培訓之后,,自己在制圖方面設計方面也有一定的提升,。
[主持人鄭窈]: 從您身上我們也看到廈門這座城市對外來人員的重視,、培養(yǎng),和很大的一種包容度,。您到這個公司之后也得到了很多培訓機會,,讓自己也更大地提升了。那我們的蘇主任您現(xiàn)在在我們的社區(qū)工作,,社區(qū)里的外來人口多嗎,?
[蘇輝明]: 我們社區(qū)轄區(qū)范圍人口就有12萬人的外來人員。
[主持人鄭窈]:那么您和這12萬外來人口的生活也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能不能跟我們說一說,,社區(qū)在平常的工作管理過程中,有沒有對這些外來人員有沒有一些特殊的政策,?
[蘇輝明]: 我們社區(qū)對這些外來人員是有很多的優(yōu)惠政策,,包括矛盾調解、就業(yè),、文化,、娛樂,還有一些對我們外人人員子女教育這一塊,,對他們的后顧之憂這一塊都蠻支持他們的,。對他們的服務也是比較貼心的。
[主持人鄭窈]:從外地來廈門的人數(shù)是越來越多了,。
[蘇輝明]: 是,。
[主持人鄭窈]:那您看到這么多的人都喜歡來廈門,都喜歡來為這座城市打拼,,為這座城市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您是什么樣的心情?
[蘇輝明]:為什么廈門會吸引那么多人,,因為廈門比較宜居,,環(huán)境也比較好,還有一些配套設施也比較齊全,,加上教育醫(yī)療,,這些政府對這一塊投入蠻大。在特區(qū)發(fā)展中,,對這兩塊,,對其他的配套,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服務,,政府是投入相當大的經歷,,對我們參與特區(qū)建設的外來人員的后顧之憂做了很大的保障。
[主持人鄭窈]:馮班長作為外來務工人員,能不能跟我們說一說您在廈門生活的這十幾年,,感覺廈門這座城市給您的感情是什么樣的,?
[馮鴻昌]:我感覺是廈門人民對我們都很好,能給我們很多的包容,,我們身邊的同事他們沒有因為我們是外來員工,,而看不起我們。相反,,他們就覺得我們,,從老家來廈門打工不容易,他們在生活上在工作上,,給我們,,很多的關心,很多的幫助,,正是因為有了他們如親人般的幫助,,我們在這里工作也有家的溫暖了,這座城市也給我們提供很多的平臺,,在廈門通過自身努力之后,,你就可以在這個舞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主持人鄭窈]: 在廈門生活這些年,,你有沒有遇到一件事情讓你很感動呢?
[馮鴻昌]: 我特別感動就是說,,平常的這種點滴。你家里有困難,,同事都會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像我當時,我父親在老家腳摔斷了,,同事和領導還特意去我老家看我父親,,我就感覺這個城市、這個單位對我是很好很好的,。
[主持人鄭窈]:從剛開始來廈門作為一個技術工人,到現(xiàn)在是廈門市的黨代表,,覺得有什么樣的變化,?
[馮鴻昌]:應該說是大家對我的關心、培養(yǎng)的一種結果,,對我個人來說,,從工人到黨代表,這個其實是身份不一樣而已,。對我們個人來說,,不光要把自己工作做好,作為黨代表之后,,你要反映群體的意愿和呼聲,,比方說作為我們一線員工有什么自身的需求,,然后幫助他們提升這種職業(yè)技能,人才引進之后在一些合適的場所去反映他們群體的意愿和呼聲,,做好他們的橋梁作用,。
[主持人鄭窈]:應該說可以把自己得到的讓更多人像你一樣(享受到)。
[馮鴻昌]:對,,共享廈門改革開放的成果,,
[主持人鄭窈]: 恩,是的,是的。
[主持人鄭窈]:兩位在廈門工作生活的時間里也一定感受到了廈門的變化,,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其中你們看到的一些故事,
[蘇輝明]:廈門原來是一個小島,,整個都是稻田和農地,、山丘。從特區(qū)建設開始,,整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從湖里的2.5平方公里開始然后延伸到全島,,然后再到整個大廈門的范圍。我是經歷了從特區(qū)建立開始,,就是從基礎設施,,廈門剛開始是基礎設施先行,從路網建設,、機場的建設,、港口的建設,從這幾個延伸出去,。因為廈門原來是鄉(xiāng)村,,農民住的房子是比較簡易的,老一輩建的那種瓦房,,現(xiàn)在整個三十年的變化就是我們都建起小洋樓在住,,這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是見證了我們特區(qū)發(fā)展的過程。
[主持人鄭窈]: 您跟我們說一說十幾年來,,港口的變化,,給廈門帶來了怎樣的一些影響和變化。
[馮鴻昌]:我我從1997年3月份來廈門之后,,我們當時集裝箱吞吐量是一個月2萬多,,那到現(xiàn)在一個月達到十萬標箱,這個突出的發(fā)展也折射出,,廈門在進出口這方面取得很到的成績,。港口是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從港口也能體現(xiàn)出我們廈門市幾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主持人鄭窈]:兩位能不能跟我們說一說你們?yōu)槭裁磹凵蠌B門,?
[蘇輝明]: 我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我感到出生在廈門我感到驕傲跟自豪。
[馮鴻昌]: 反正廈門,,在這邊工作之后同事多我們都很好,,然后自己也能從學徒工成長為現(xiàn)在的技術骨干,在技能方面也得到提升,。從身邊同事,,從自己個人來說,廈門給了我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舞臺,,所以我非常的愛廈門,。
[主持人鄭窈]:那廈門特區(qū)三十周年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對想要來廈門生活工作的人說一句話,?
[蘇輝明]:廈門是一個很好的地方,也很多機會,,到了廈門之后只要誠懇,、認真,機會都永遠給他們的,。廈門是一個很好的城市,。
[主持人鄭窈]: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機會。那馮班長呢,?
[馮鴻昌]:我覺得廈門是一個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只要你愿意去付出、愿意去努力之后,,你就能夠找到自身的價值,。
[主持人鄭窈]:很多人形容廈門是一個很溫馨的家,來到這里居住一段時間,,工作一段時間,,就很容易說我要扎根在這里,因為廈門就是能夠給你這種溫馨的感覺,。而一座城市的發(fā)展出了我們開頭說的港口建設,、機場建設,以及其他的一些建設之外,,也需要很多很多的外來人員,。而在廈門外來人員和本土廈門人很融洽的相處,,也是它三十年來飛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兩位認可嗎?
[蘇輝明]:認可。
[馮鴻昌]:可,。
[主持人鄭窈]:那也非常感謝兩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做客我們的演播廳,,跟我們講了你們和廈門之間的故事。我們這期節(jié)目就接近尾聲了,,感謝大家的關注,,也請您繼續(xù)關注東南網廈門特區(qū)建設三十周年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