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賣蘿卜注定“始于爭議終于黯然”
zs-bk.com?2011-11-22 08:41? 王 聃?來源:華西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11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嘗嘗啦,,界首狀元蘿卜,,免費品嘗啦,!”一個操著阜陽口音的中年男子,在合肥步行街賣力地吆喝著,他的真實身份是安徽省界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新興。界首今年蘿卜大豐收,,因擔心滯銷,分管副市長劉新興親自上陣,,帶著十幾箱蘿卜來合肥“吆喝探路”,。(11月21日《安徽商報》) 一遇產品滯銷,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政府推銷”與“領導推銷”,,這已成近年來許多地方的一個習慣性做法,。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條本來很普通的新聞,,卻引發(fā)熱議連連,這顯然是因為“副市長賣蘿卜”本身就充滿沖突與爭議意味:在現(xiàn)代行政框架內,,市長本應該只是“好的決策者”,,一旦陷入“親自推銷蘿卜”的瑣碎舉動,勢必疲于奔命,。 事實上,,我倒不覺得此舉有什么不妥之處。很簡單的推理是,若分管副市長不去親自推銷,,任蘿卜爛在地里,,就證明他是一個合格官員嗎?顯然不是這樣的,。我真正憂心之處在于,,即便劉副市長如此熱情地推銷,收獲的也很可能是一個黯然結局,。因為從劉副市長在步行街頭吆喝賣蘿卜的那一刻起,,他就不自覺地將自己置身于一個“不信任的社會”中,這也注定了賣蘿卜只能“始于爭議終于黯然”,。 “不信任社會”的突出表征之一,,就是對一切事物都持否定和懷疑的態(tài)度。具體到食品安全的問題上,,公眾早已經成了驚弓之鳥,。所謂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天然作物”早在現(xiàn)實面前一次次被證偽,。任憑劉副市長如何宣傳界首的蘿卜“美味可口”,合肥居民也可能無法從心理上接受它,,食品“劣幣驅逐良幣”的命運幾乎不可避免,。 在推銷蘿卜的過程中,劉新興以“副市長”的身份為賣點,,這樣的策略當然不錯,。可這也必然讓他遭遇到第二個信任的風險點——身份信任,。不必否定,,官員的公眾形象在一些極端事件中,越來越不具有“可信任度”,。整體性的形象如此,,怎奢望公眾輕易地信任一位官員的叫賣。 在意識到“推銷蘿卜”的局限性之外,,我希望更多官員能走出身份主義的迷思,。畢竟,在一個日益成熟的市場經濟社會里,,只有真正的好產品和務實的銷售路徑,,才能大賣特賣。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19]小悅悅的事,,驚動不了佛山市長,?
- [ 09-29]市長的道歉順序令人費解
- [ 09-29]市長三次道歉,,公眾為何“聽不見”
- [ 09-28]強拆活埋責令市長道歉別是個問責惡例
- [ 09-27]市長向市民道個歉也要中央責令?
- [ 09-19]請“三玩市長”背后的“伯樂”現(xiàn)身
- [ 09-15]“短命市長”與用人責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