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0日晚,在西安大學城學府大道上,,26歲的女服務員張萌(化名)下班途中,,被一輛雪佛蘭克魯茲小轎車撞倒。警方勘查現(xiàn)場意外發(fā)現(xiàn)在受害人身上,,除撞傷外,,還有8處刀傷。事后據(jù)肇事者交待,,撞倒騎著電動自行車的張萌后,,發(fā)現(xiàn)被撞者在記他的車號,他便掏出刀子,,下了毒手,。(11月28日《揚子晚報》)
一個如花生命的猝然凋零,已然令人神傷,。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逝者不是被撞死的,,而是被故意捅死的,。從江蘇省新沂市寶馬車碾軋兒童致死事件,到河南鄭州奧迪車碾軋電動車男子事件,,近期連續(xù)發(fā)生的肇事車輛反復碾軋傷者事件,,不斷挑戰(zhàn)公眾的心理底線和道德底線。如今,,備受詬病的“撞傷不如撞死”更是變本加厲地演變成為“撞傷不如捅死”,。如果說,前者尚披著一縷道德的外衣,,打著“慌亂之下處置失當”的幌子掩人耳目,,后者則徹底撕去了這僅有的偽裝,,露出赤裸裸的致人死地的本意。
人命關天是道德共識,,發(fā)生事故救人要緊更是良心所指,。然而,頗具杯具色彩的是,,交通事故“撞傷不如撞死”的觀念已經(jīng)被不少司機所熟知,,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駕駛行業(yè)的“潛規(guī)則”。正所謂“撞死人賠一次,,撞傷人賠一輩”,,利益的驅動讓道德的力量黯然失色。
誠然,,有法律界人士一再呼吁,,“撞傷不如撞死”乃是認識誤區(qū)。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勝明就曾公開做出回應:“撞傷已經(jīng)很不幸了,,千萬不要撞死,。撞死有可能屬于刑法上重大交通事故,可能判三年以下徒刑,,如果故意,,可能判死刑,?!比欢瑑H靠這樣苦口婆心的輿論引導,,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些人頭腦中的畸形思維,。因為“撞死重于撞傷”只停留在法律條文層面,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看到更多的反而是“撞傷不如撞死”,。究其原因,,法律制度的漏洞難辭其咎。
其一,,故意撞死如何定罪故意殺人沒有明確界定,。對于故意追碾的惡劣行為,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應從嚴懲處甚至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但缺乏規(guī)范操作,,交通事故處理部門往往把故意追碾惡性案件當成交通事故處理,肇事者大多被判處緩刑或處罰金,,處實體刑的很少,。比如,新沂“寶馬4次碾壓兒童致死”一事引發(fā)了輿論怒潮,,但警方在調查后認為寶馬車司機和受害人家屬及親友之間均無過節(jié),,遂作出了司機不存在“故意殺人”動機的結論,。顯然,對于故意撞死,,道德與法律之間存在認知落差,,交通肇事與故意殺人罪名之間沒有做到有效銜接。
其二,,撞傷和撞死經(jīng)濟賠償存在“倒掛”現(xiàn)象,。眾所周知,撞死比撞傷情節(jié)更惡劣,,后果更嚴重,,但二者涉及的經(jīng)濟賠償卻剛好相反。根據(jù)有關司法解釋,,致人死亡的賠償金一般在十幾萬元,、幾十萬元,而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一級傷殘的傷殘賠償金就與死亡賠償金數(shù)額相同,,此外還要賠償殘疾者長期的醫(yī)療費,、護理費、生活費,、殘疾輔助器具費等,,可能達百萬元之多。為了避免落入車禍撞傷賠償?shù)摹盁o底洞”,,人們很可能會選擇不道德的行為,,置對方死地。
其三,,交通肇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設計存在不足,。根據(jù)規(guī)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也就意味著,,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被害人近親屬無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精神撫慰金,。
壞的制度能讓好人變壞,,好的制度能讓壞人變好。與其將“撞傷不如捅死”歸結為“人性惡”,,倒不如在“壞制度”層面追溯根源,。這是法律漏洞留下的傷疤,每每揭開都是鮮血淋漓,,痛徹心扉,,但它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忍讓和妥協(xié)而自然愈合,。正是一次次的亡羊不補牢,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今天的局面,。還要多少鮮活生命凋零在這個背離法理和人性的冷血邏輯之中,?面對“撞傷不如捅死”的公然叫板,是法律“揚眉劍出鞘”的時候了,。
- 2010-06-18“上班遇車禍不算工傷”減了民眾“福利”
- 2010-06-03躲避車禍視頻走紅折射出的民眾精神現(xiàn)狀
- 2009-08-06比車禍更可怕的是“欺實馬”
- 2009-07-17南京車禍與杭州飆車,,哪個更惡劣
- 2009-07-10南京車禍:法律如何回應民意
- 2009-06-16李亞鵬身陷"車禍門"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2009-05-26兩起高速連環(huán)車禍不能讓天氣"一個人來扛"
- 2009-05-26兩起高速連環(huán)車禍不能讓天氣"一個人來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