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發(fā)布消息,,目前正在加強對SNS社交網(wǎng)絡中的一些游戲進行監(jiān)管,已經(jīng)要求各個SNS社交網(wǎng)絡中的”偷菜”游戲改名,。開心網(wǎng)有關人士表示,,他們已經(jīng)在“買房子送花園”插件里把“偷菜”改為“果實采摘”。(12月20日 新華網(wǎng))
文化部因為要把“偷菜”改成“摘菜”,結(jié)果把自己搞成了眾矢之的,,調(diào)侃挖苦,,冷嘲熱諷,口誅筆伐等等如排山倒海般來勢洶涌,。筆者看到文化部孤軍奮戰(zhàn)處境艱難,,深表同情,所以決定站出來力挺,。
一般人看到“偷”改成“摘”肯定會想到孔乙己的“讀書人偷書稱竊書論”,,當然前提是你看過魯迅的《孔乙己》和你是一般人??墒?,如果仔細和有深度的思考一下,其實兩者有本質(zhì)不同,,孔乙己是在狡辯,,“偷”和“竊”本來就是一回事,說竊只是為了表明他是讀書人有學問,;“偷”和“摘”不是一回事,,難道文化部把“偷”改成“摘”是為了證明自己有文化?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文化部的本意是想倡導一種積極向上的娛樂方式,,宣揚一種正面和正義的文化。
當前的偷菜游戲火的一塌糊涂,,無數(shù)人為之癡狂,,曾經(jīng)新聞報道說有人為了偷菜熬夜不睡覺,有人為了偷菜耽誤工作丟了飯碗,,更有甚者有人為了刺激,,演練現(xiàn)實版的偷菜。人們上班偷菜,,下班偷菜,,睡覺想著偷菜,以偷了別人的菜為樂,、為驕傲,、為炫耀。在游戲過程中,,一種觀念悄然形成,,“偷能帶來快感,偷是光榮的”,。 偷東西的人被稱為“小偷”,也就是說人們以當小偷成功而洋洋得意。這是可怕的,!在人們的觀念中,,偷就是趁別人不注意,把別人的東西據(jù)為己有,,而且偷和盜總聯(lián)系在一起,,是為人們所不齒;小偷更是被人們所唾棄,。因此,,“偷”實在不是個好字眼,它帶來的影響很差,。因此,,用中性的“摘”替代之是明智的。
再看玩偷菜游戲的群體,,除了白領,,公務員,小職員和大學生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群體是未成年人(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小學生),。如果你在玩偷菜,,你小孩兒問你“爸爸,你在干什么???”你難道回答他“我在偷菜?!蹦闳绾蜗蚰愕男『航忉尨送挡朔潜送挡??他們又怎么接受自己的父親是小偷?一方面,,小孩子在自己的價值觀尚未形成之前,,容易對別人的行為和語言進行模仿并習得自身的價值判斷;另一方面思想本身不成熟的情況下,,學生更容易被所玩游戲的價值觀引導,,說不定哪天你問某個小學生你的理想是什么,他會告訴你他要做一個偉大的小偷,,做一個偷菜冠軍,,因為偷菜能給他帶來成就感。那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因此,,不論是看“偷菜”文化所倡導的價值方向,還是看玩“偷菜”游戲的群體,,“偷”改成“摘”是十分有必要的,。
?
- 2009-06-04文化部對假唱就該零容忍
- 2009-12-20“偷菜”改“摘菜”排遣寂寞的游戲仍在
- 2009-12-19不要對"偷菜"上綱上線
- 2009-12-19偷菜不叫偷,互聯(lián)網(wǎng)果然有“文化”
- 2009-12-18偷菜不叫偷,,果然有“文化”
- 2009-12-14最新最全偷菜圖
- 2009-11-15醫(yī)生偷菜門事件的黑與白
- 2009-11-12醫(yī)生偷菜門要演變成偏心門嗎
- 2009-11-02做賊偷瓜起 “偷菜”當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