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仁美是中華街道中山社區(qū)一名普通的居民,。在她的家中有著這樣一位特殊的家屬---身患精神殘疾二級,智力等同于三歲小孩,,生活基本無法自理,,這是她已去世丈夫的哥哥魏宇平,,她用她的實際行動堅守著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堅定對家庭的信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美德,在平凡而又平淡的點點滴滴生活中,,用真心待人,讓孝老愛親成為不變的長明燈,,去照亮更多的家庭。 在一個不足24平米的小房子里,,住著三個人,,廖仁美和她兒子,,還有一個身患殘疾的大伯,。廖仁美的丈夫生前曾是中華街道中山社區(qū)勞動保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退休沒多久,,就因身患重病去世,,他們家生活條件一般,,兒子的2000元收入勉強夠自己生活,,廖仁美僅有自己一份900元的微薄退休金,,加上殘疾大伯魏宇平的低保金750元來貼補家用,。在這樣一個在廈門來說不算太富裕的家庭里,,在這樣一處狹小但卻整潔的空間里,卻有著一份對親情的堅持和感動,。 一提起廖仁美的名字,,熟悉她的人都會說,,她是一個好人,,好女人,她的家庭是個和睦的家庭,?!八撕懿诲e,!”“她照顧她大伯盡心盡力哦,!”在這些簡單的評語中,,卻包含著三年來,,廖阿姨孝敬去世丈夫的兄長,,辛勤持家,做好女人的種種故事,。身體殘疾的魏宇平生活上幾乎不能自理,基本靠人服侍,,洗澡,、吃飯這種基本的事情都不會,大小便有時都無法控制,,還經常情緒化的亂發(fā)脾氣,。廖阿姨丈夫還在世時,,他們夫妻倆就一起照顧他,,照顧起來都十分費勁,。除了洗澡這些事是由她丈夫經手,其余一些日?,嵤露加伤麄儍蓚€一起打理。丈夫去世后,,她主動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任勞任怨,。廖阿姨十分明白伺候好兄長需要十二分的盡心、耐心,、細心。她就一個人細心地照顧,,從早晨起床就要伺候他洗臉漱口,一日三餐全都要悉心照料喂飯,,除了洗澡由廖仁美的兒子幫忙,,其余魏宇平平時換下來的臟衣服,,她都要及時洗凈涼干,。她和兒子雖時有怨言,但是卻從不拋棄,,沒想過放棄,。這個家里每一份收入,廖阿姨都要精打細算,,每天買多少菜吃多少米用多少錢,,都要有合理的規(guī)劃,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很悉心的照料大伯。魏宇平現(xiàn)在年紀也大了,,吃不了米飯,怕他沒辦法正常進食,,每天中午,,廖阿姨還需要特別為他煮一餐稀飯。有一次,,社區(qū)組織上門慰問,大伯看到有除了家人以外的陌生人,,就像小孩子似的發(fā)脾氣,說“我要出去,,我要出去”,廖阿姨像哄小孩一樣地安撫他,,他才平靜下來,。這些細節(jié)在我們眼里看來雖然僅僅只有幾秒鐘,,但是在對待這樣一位特殊的親人,,那是幾年積累下來的情感啊,!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她接替著他丈夫生前的責任和義務,,全心全意為這個家去操持,,讓人不得不感嘆,她真不愧為家庭和諧的典范,。 一位雖然平凡卻能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事跡的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