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xù)幾天的時間里,,10月13日下午發(fā)生在佛山南海的小悅悅事件讓中國人心緒難寧,。
這一天,先哲早已大加撻伐,、今人尤有切膚之痛的“國人冷漠癥”進行了最徹底的表演:面對遭面包車碾軋的兩歲女童小悅悅,,在長達近七分鐘的時間里,18名路人居然熟視無睹,、不聞不問,,直至拾荒的阿姨陳賢妹將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
在見慣了老人跌倒無人攙扶等類似場景之后,,按說我們對冷漠的承受力是大大提高了,。但小悅悅事件還是激起了國人普遍的震驚和憤怒,對此有人從利害關(guān)系上分析,,攙扶倒地者畢竟存在一定風險,,而小悅悅事件中,經(jīng)過的路人完全可以通過打電話報警等近乎零成本、零風險的方式進行援助,。盡管如此惠而不費,,那18名路人也不愿意選擇,容忍的底線再低,,那18名路人注定都沒法通過,。
這種分析言之成理。但從事件性質(zhì)分析,,面對倒地老人漠然置之的現(xiàn)象如果不是個案,,其和在受傷女童面前的冷漠肯定沒有質(zhì)的區(qū)別,而且其中很可能存在一種因果聯(lián)系,。在一個社會里,,當對倒地老人扶還是不扶都已成為一個糾結(jié)的問題時,可以斷言,,發(fā)生小悅悅事件幾乎就是一個必然,,而且很難保證未來的一天,中國大地上就一定不會上演比佛山一幕更讓人震驚的事件,。
正因為如此,,我們沒法同意小悅悅事件是個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在殘酷的現(xiàn)狀面前,,再也不能裝鴕鳥,必須承認當下中國社會道德水準大幅滑坡是一個已成的冷峻現(xiàn)實,,也必須正視連“扶老攜幼”這樣的基本公德都無法立足的社會基礎(chǔ),。
誰應該為此而負責?無非有公民個體和社會兩種指向,,比較起來,,指向社會是最容易的一種辦法,也自有充足的理由,。由于價值虛無,、法紀不彰、道德底線失守,、權(quán)勢者帶頭不守規(guī)則,,我們這個社會存在全面失范的風險,與這種風險對抗,,個體的力量的確難免卑微,,同流合污乃成為最便當?shù)倪x項。但也正因為這種辦法太過容易,,不僅使許多應該遭受譴責的人逃脫了道德懲罰,,而且還常常讓他們心安理得,,并產(chǎn)生傳導作用,,使更多的人一邊詛咒道德失范一邊卻又主動放棄自己對社會的責任,。
小悅悅事件之后,一位網(wǎng)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我們表現(xiàn)出的痛苦相當可疑,,我們的咒罵缺乏內(nèi)在的力量,,我們的正義感從一開始就搖晃不已,。當我們迫不及待地發(fā)表道德演說之后,我們是否真正愿意追隨這種信念,,為‘社會道德’的改變和提升盡綿薄卻尊貴的力量,?”
- 2011-10-18讓“溺水”的道德成功上岸
- 2011-10-17給老人讓座是道德義務不是法律責任
- 2011-10-17質(zhì)疑拾荒老太就是助推道德滑坡
- 2011-10-17誰來給道德“拾荒”,?
- 2011-10-13“經(jīng)濟發(fā)展”不等同“道德良好”
- 2011-10-12“扒光女小偷”是“非正當?shù)赖率┍?/a>
- 2011-09-29道德問題不是一道簡單是非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