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縣教師稱,,每月工資中有幾十元被統(tǒng)一收去捐款,,參加“一天一元捐”活動,民政局證實了這一情況,。當?shù)毓芾砭杩畹拈L沙縣慈善會稱,,2010年政府發(fā)文要求企事業(yè)單位員工、干部等捐款,,目的是幫扶貧困,。當?shù)卮壬茣L說,老師道德覺悟是最高的,,不應(yīng)在乎這點錢,。(9月1日《北京晨報》)
又是一起“強捐”,仍舊不外乎行政攤派,、上傳下達等慣常操作,。所謂“一天一元捐”,已成為某些鄉(xiāng)村教師不可承受之重,。月薪不過數(shù)百的他們,,一年竟要奉給慈善會400元善款,“行善”何異于一場冠冕的“劫貧”,?本已困厄的人群,,僅因為“覺悟高”的抽象名聲,就被施加了莫名其妙的重負,。當一種清高的品質(zhì),變成肆意盤剝的借口,,分明意味著,,不同群體維權(quán)與議價的能力相差萬里,。無關(guān)道德,關(guān)乎強弱,。
慈善事業(yè),,自然以仁愛道德為內(nèi)在驅(qū)動力。但絕不意味著,,美德者必須承擔更多行善義務(wù),。誰都知道,“自愿”是捐贈者的天然權(quán)利,。據(jù)此,,那位慈善會會長的神奇邏輯,實在不值一駁:老師覺悟未必高,,覺悟高未必不在乎錢,,不在乎錢未必愿意行善,即便愿意行善也未必接受強捐,。無視一連串的“不確定”,,直接默認教師樂于“一天一捐”,實乃狡黠自辯,?!皬娋琛保部傄獋窝b成眾人踴躍參與的溫情模樣……
在權(quán)利不對等的生態(tài)下,,慈善責任的分配極易發(fā)生倒置,。資本雄厚者,手握公權(quán)者,,往往感受不到足夠的行善壓力,;反倒那些底層職員,乃至毫無經(jīng)濟來源的學生,,一次次成為“愛心捐款”的主力軍,。長久以來,此間慈善動員模式,,仍主要依賴于行政強力,,和體制內(nèi)的組織力量。繼而,,權(quán)貴一族多半被排除在“勸捐氛圍”之外,。而類似鄉(xiāng)村教員一類人,卻對“任務(wù)式”的捐款毫無抵抗力,。
不難推想,,所謂“上傳下達”的慈善指標,絕非“由上及下”的普遍義務(wù),,多是“有下無上”的抽血劫貧,?;兊拇壬曝熑畏峙洌粌H事實上有悖于社會公平,,也注定了募款效率持續(xù)低下,。
長沙縣鄉(xiāng)村教師所遭遇的不公,恰是畸變慈善動員模式的投射,。權(quán)勢者得不到足夠壓力與激勵,,全然憑借興趣和自覺行善;而底層群體卻時時倍感壓力,,被逼捐出微薄收入的很大部分,。在此情境下,一種健康的慈善文化,,很難被培育而出,、普遍推廣。
- 2011-09-02強制捐款捐不出慈善
- 2011-09-01“強制捐款”不啻于“強盜慈善”
- 2011-08-25公開捐款去向還需法律“強制”
- 2011-08-19捐款遲到根源何在
- 2011-08-17捐款遲遲不到是換屆惹的禍,?
- 2011-08-16遲來的捐款讓病危的生命等不起
- 2011-08-02“試運行”不是捐款查詢“帶病”上線的托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