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就科學界如何潛心學術,、摒棄急功近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表示:“我自己的論文數(shù)量比較少,自從2004年有獨立的國內實驗室后,,發(fā)表過3篇原始文章,。2006年、2009年,、2010年,,我在北京的實驗室論文數(shù)量為零?!?/p>
饒毅有“底氣”,,也有機會把自己的“慢”呈現(xiàn)出來。說其有“底氣”,,是因為他當年回國時,,是美國西北大學講席教授。他的回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并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志之一,。
這樣有來頭的人物,學校是不會以其暫時“不出活”就讓他走人的,,否則不是說明當初學校引進他時看“走眼”了嗎,?但就是這樣,,饒毅也感到了壓力。他表示:“目前中國科學界比較求快,,對我也不例外,。……好在我已有工作基礎,,而且2005年在中國發(fā)表過一篇《細胞》論文,,我得到的支持可以持續(xù)一些時間,只要我不怕喝倒彩的壓力,,不脫離自己的特點轉而追求急功近利,,還可以承受慢一些帶來的壓力?!?/p>
很明顯,,饒毅的“底氣”也不太足了。從他的處境推想,,如果再多幾年不出一篇論文,,他得到的支持就可能難以持續(xù)。要是換成其他人,,基本上已經肯定得“走人”了,,怎么還有機會有心情談自己的“慢”?
饒毅的狀態(tài)是令人羨慕的,。這是做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科研的狀態(tài),是追求科研的質,,而不是量的狀態(tài),。但就是如他這樣有聲名的學者,其實也生活在論文的無形壓力之中,,可見這種狀態(tài),,對超過99%的學者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對于這種學術狀態(tài),,各方的意見是不一的。一種有代表性的意見是,,這種狀態(tài)可能出好的科研成果——有學術理想的學者畢竟需要“十年磨一劍”,;也可能制造一大批“學術懶漢”,一些混日子者,,可以此為理由,,拿工資不出活,這樣下去,,大學還有啥成果可言呢,?而且,,以目前的大學情形分析,出學術懶漢的可能性比較大,。
為了不讓教授們成為“懶漢”,,也為了大學多出成果,今日的大學和科研院所普遍實行對教師的量化考核,,要求每年產出多少經費,、論文、專利,,將這些直接與待遇掛鉤,,與來年招收研究生掛鉤,還與“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掛鉤。
- 2011-01-25遏制學術腐敗絕不能捂著蓋子
- 2011-01-14學術爭端何妨多些“開胸驗肺”
- 2011-01-14處理學術不端爭議 復旦立了個樣板
- 2010-11-25有一本學術期刊叫《大眾電影》
- 2010-11-01薪水多高才能安心做學術,?
- 2010-10-12對明星“拋媚眼”PK掉了對學術“皺眉頭”
- 2010-10-12高校"追星"誰來做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