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們都在讀什么書?我一直都在好奇這一問題,,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至少在我接觸的博士生里面,,無論是理科博士,亦或是從事社會科學的,,會主動讀書者,,似乎鳳毛麟角。
常理而言,,學問做到博士階段,,這一路的書自然讀得不少,對于挑燈夜讀的讀書之苦也肯定都有著切膚之痛的記憶,但倘若撇去所有因課程要求而布置的讀本,,因論文寫作而參考的書目之外,,仔細想想,又有多少雜書,、閑書,、枕邊之書、無關痛癢之書,、不務正業(yè)之書,、信手拈來之書,會是我們這些博士生們因興趣而發(fā),,主動去閱讀的呢,?
前幾日和一位牛津大學畢業(yè)的博士生聊天,當談及他所攻讀的管理學領域時,,他可以就某一篇論文所闡述的觀點侃侃而談,,但當話題移到某一社會議題時,他炯炯的眼神就會黯淡下來,,不自覺縮在角落里,,而難以將對談繼續(xù)。
在專業(yè)學科領域,,我相信我這位朋友定會做出卓越的貢獻,,但我總感到有小小的遺憾,遺憾他在人文底蘊和人文識見上的缺乏,,而這根源所在,,就是年少正好讀雜書的黃金時期,閱讀的時間都交給了專業(yè)的學科讀物,。其結果,,專業(yè)知識突飛猛進之余,學養(yǎng)氣質卻無法跟上,,那種對于文化的敏感,、對于政治的關懷,,以及對于憂患的反思,,都會于潛移默化間欠缺下一份自省的批判意識。
所謂術業(yè)有專攻,,系統(tǒng)而專業(yè)的學科訓練自然是必須,,但過分專注于某一單一學科的專業(yè)強化,特別是對那些需要自由思想的社會科學領域,,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等,,過分強調技術和職業(yè)化的訓練而忽略人文內涵的拓展,其結果,,就是李澤厚在20世紀90年代就曾提出過的“學問家出現(xiàn),思想家退出”的學術走向,。讀書本該是一種心靈的活動,、思想的激蕩,然而在大多數(shù)博士生的長期“讀書”生涯中,,讀書卻并不是一件得其所趣,本該“乘興而來,、盡興而返”的自得,,反而演變成了一種機械式的攝取,。等博士生們畢業(yè)后成為了學院里的教授,學問是有了,,但知識結構卻狹窄片面,,只有分析而沒有聯(lián)想,,只有技術而沒有文化,,只有實證而沒有批判,缺乏社會理想和人文關懷,,對本專業(yè)以外更為重要的社會結構,、政治倫理、文化形態(tài)等問題也缺乏應有的信念和投入,,“專家沒有了靈魂”(韋伯語),,那就會成為“一根筋”和“工具人”。
- 2010-05-13消除戾氣要多營造愛讀書看報的“場”
- 2010-05-08應酬帶來官場人脈,,讀書默默無聞
- 2010-05-08投資讀書的回報低于應酬,,干部自然不閱讀
- 2010-04-24讀“無用”之書才是讀書真諦
- 2010-03-18設立“國家讀書節(jié)”正當?shù)璺榔珶?/a>
- 2010-02-08讀書之問何以令面試生抓狂
- 2010-01-20規(guī)定讀書時間不若重用有才學的干部
- 2010-01-19官員不讀書,,不妨試試“趕犟驢”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