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達在《喜劇之王》里演一個資深臥底,,臨了被悍匪一槍打中肚皮,達叔踉踉蹌蹌地跌坐在沙發(fā)上,,口中只呢喃出一句:“怎么搞成這樣,?”當我看完李少紅版《紅樓夢》以及各路媒體上紛紛揚揚的評論時,我腦中蹦出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怎么搞成這樣,?”
在各種反饋意見中,批評甚至是痛打落水狗式的惡搞謾罵占了絕大部分(當然這也符合傳播規(guī)律,,在網(wǎng)絡(luò)媒體時代,,惡評尤其蔓延得迅速),不過電視劇的受眾向來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對于占收視率主體的群體,,我們其實不大能聽到他們的聲音——我在錄制一檔有關(guān)新版《紅樓夢》的電視節(jié)目時,曾親耳聽到一位大媽說,,在電子游戲和青春偶像劇占據(jù)孩子們主要休息時間的當下,,她把新版《紅樓夢》作為推薦給孫子看的極少數(shù)有正面教育意義的電視劇集;而另一位大爺對“磚家叫獸”們的批評充耳不聞,,直言他覺得很好看,,干嗎要吹毛求疵呢?
批評新版《紅樓夢》的論據(jù)無非是兩個參照系,,一是原著小說,,二是1987年的舊版劇集。不過說老實話,,這年頭有幾個人能認認真真讀完《紅樓夢》小說的,?且不說《紅樓夢》本來就是殘稿,各種版本之間也多有歧異,原著小說留下的這一地雞毛,,粉墨登場的批評家們便拾起來當令箭,。從小說到電影,本就是跨媒介的符號體系轉(zhuǎn)換,,雪芹爺爺已達明清古漢語使用的極致,,寥寥數(shù)語,恁是“多愁多病身”,,抑或“傾國傾城貌”,,寫在紙上總是最能滿足國人——用警幻仙子的話來說——“意淫”的,可一旦視覺化,,“意淫”可不就成了“皮膚濫淫”,?就算全國人民挨個選秀,哪里又能復(fù)現(xiàn)大觀園里的諸芳勝景,?
舊版劇集確實留下了不錯的口碑,,不過我們也不要忘記,當初王扶林先生執(zhí)導(dǎo)時,,也是白茫茫惡評一片,,多虧當時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不然網(wǎng)友們?nèi)M織起來給劇集織毛衣,,老先生的日子恐怕更不好過,。兩部相同題材的劇集當然是可以比較的,不過新舊版之間的區(qū)別也必須明確:舊版劇集只有36集,,刪減了大量內(nèi)容,,八十回后的內(nèi)容多出自探佚考證;而新版劇集明確根據(jù)程高本(這也是當今的通行本)拍攝了50集,,如果這還批評李少紅篡改曹公原意,,恐怕曹公泉下也只能苦笑,。
新版《紅樓夢》的話柄主要落在風格化的電視語言和演員表演這兩方面,,所謂的藝術(shù)批評是也。不過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選秀及相關(guān)營銷炒作的作用,,如今是市場經(jīng)濟,,《紅樓夢》又不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沒有官方資金直接注入,,完全在商言商,,使用些商業(yè)手段無可厚非。至于是否傷害了藝術(shù)表達,,那沒得討論,,要把事情做成,真金白銀是第一位的。李少紅確實不懂《紅樓夢》,,但是她懂電視劇,,電視劇是電視劇,《紅樓夢》是《紅樓夢》,,隔行如隔山,,就算曹雪芹復(fù)活,他也只是個小說家,,導(dǎo)不了劇集,。
李少紅是個個人風格極強的導(dǎo)演,從那部《大明宮詞》就可以看出來,,但《大明宮詞》并沒有文化典籍在先,,所以無論怎么拍都行,而且個性越強還越招人待見,,但《紅樓夢》現(xiàn)在已成民族文化的瑰寶,,豈容爾等肆意“篡改”?特別是在全球化日盛的今天,,正在崛起同時也是相對弱勢的中華民族尤其會有守護經(jīng)典的沖動,。以賽亞·伯林有言,一個社會“當它因自己地位相形見絀而心生怨恨的時候,,就會轉(zhuǎn)而求助于它過去曾真正擁有的或者想象中的勝利與榮耀,,以及它自己的民族或文化特性中的令人稱羨的品質(zhì)”。所以,,當好萊塢用《變形金剛》,、《阿凡達》這樣指向未來時的科幻大片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時,華語影視作品不得不重返民族文化的故紙堆中尋求力量,,然而影視作品畢竟要在當下流通,,傳統(tǒng)VS現(xiàn)代、民族性VS全球化是繞不過的兩道難題,,李少紅的《紅樓夢》便和吳宇森的《赤壁》,、高希希的新《三國》一樣惹來了雷聲一片的批判熱潮。
新版《紅樓夢》中的演員表演確實乏善可陳,,但也并非一無是處,。在這個時代,找尋一群青澀的孩子演出那“懷金悼玉的紅樓夢”,,其實是個難題,。80、90后們在網(wǎng)絡(luò)社會中沁湮成長,,哪里還可能有200年前滿漢貴族的半點余韻,?小說是寫給200年前的古人看的,,電視劇是拍給今人看的,今人拿著自以為是的古人審美標準來評判今人,,只能更多地折射出對當今的不滿吧,。
《紅樓夢》茲事體大,所以“紅盲”李少紅在拍攝中采取了最“保險”的方法:照念原著臺詞,,同時不惜以廣播劇的姿態(tài)加入海量旁白,。一來減輕表演和改編劇情的難度,二來其實也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原著的面貌,,其實絕大多數(shù)觀眾都是不讀原著的,,讓他們聽一聽,總有些文化普及之功,。
相較于舊版劇集,,李少紅在視覺效果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金陵十二釵的冊子跟《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報紙都能有一拼,,這也是國產(chǎn)電視劇的長進(想想續(xù)拍版《西游記》里慘不忍睹的特技吧),。而且李少紅強烈的個人風格也為《紅樓夢》的藝術(shù)表達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當本雅明在70年前哀嘆機械復(fù)制時代的藝術(shù)“光暈”不再時,,新版《紅樓夢》多少為我們找回了這么點意思,。對于藝術(shù)家的探索,國人應(yīng)當寬容些,。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一個注意力為王的眼球經(jīng)濟時代,鋪天蓋地的批評莫不也是為新版《紅樓夢》的上星播映做了最好的預(yù)熱宣傳,?
誰解其中味,?
- 2010-07-13《紅樓夢》如何才能成為每個人的經(jīng)典
- 2010-07-02新版《紅樓夢》被痛罵是福還是禍,?
- 2010-06-29《紅樓夢》中的性成本與性謊言
- 2010-04-29從朝鮮版《紅樓夢》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丟失
- 2009-03-12《紅樓夢》作者怎么就姓了“謝”,?
- 2008-11-19究竟誰在海外惡搞紅樓夢
- 2008-08-06新《紅樓夢》能拍出悲劇精神嗎?
- 2008-08-02李少紅要把紅樓夢演員都"整"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