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報告顯示,在我國,兒童使用新媒體出現(xiàn)了低齡化,、娛樂化的傾向,。一方面,手機、平板電腦等可以聯(lián)網的新媒體設備伴隨著新一代兒童成長,一度成為他們身體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新媒體強大的教育功能與人際溝通用途,也使其成為學習和交流的利器,。(10月11日 《中國青年報》) 毫無疑問,,互聯(lián)網時代為大眾社會跨越工業(yè)文明,大步邁進技術文明和知識文明架起了一道“天梯”,,而當下,,基于互聯(lián)網技術所繁衍的新媒體產業(yè)正是在這部“天梯”上運行的高速列車之一。移動互聯(lián),、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社交平臺,民眾傳統(tǒng)的生活學習工作慣例,、獲取信息知識娛樂的途徑被日益深入地改變著,、顛覆著。 然而,,在新媒體“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同時,,其用戶年齡也在持續(xù)走低,且使用習慣呈現(xiàn)出娛樂化傾向,。據(jù)悉,,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國未成年網民規(guī)模達1.69億,,未成年人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93.7%,由此可見,“新媒體兒童”的產生,,與互聯(lián)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密不可分,,與手機、PAD等通訊設備的廣泛應用更是存在直接因果關系,。 左手是網絡時代的知識浪花,,右手是游戲娛樂的垃圾泡沫,面對手持新媒體這把“雙刃劍”的孩子們,,作為眾多家長不免“心有戚戚焉”,。實際上,家長甚至民眾的擔憂無不道理,,于網絡世界中隨處可見的信息垃圾,、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負面內容、誘惑力極大的“網游世界”,,加之未成年人自身年齡結構偏小,、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尚淺、思想認知不夠成熟,、自媒體信息傳播覆蓋范圍廣速度快等原因,,都是他們容易迷失于自媒體這個“美麗新世界”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若稍有不慎,,潛伏在“新媒體兒童”身上的“病灶”便會如井噴式爆發(fā),。 那么,既然“低齡化”與“娛樂化”已經存在,,且伴隨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普及和完善,,更是成為了未來互聯(lián)網受眾的趨勢所在,那么唯恐“避之不及”便不如“見招拆招”,,對于“新媒體兒童”的教育引導應有“雙全之法”,。 作為家長而言,切不可“因噎廢食”,,為了避免“網絡負能量”而將孩子們擱置于“無菌艙”中,,完全切斷他們與網絡世界的聯(lián)系,而是要積極教育,、良性引導,,言傳身教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善于辨別的本領,,指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唯有“新媒體兒童”自身穿好“金鐘罩鐵布衫”、練就一雙洞察是非的“火眼金睛”,,才是保護他們避免感染“網絡病菌”根本途徑,。 其次,,要重視家庭教育和陪伴的“正面介入”。一方面,,父母應掌握“需求決定使用頻率”的原則,,在孩子與新媒體發(fā)生接觸時,做好“宏觀調控”工作,,而有研究表明,,當父母采取積極主動如共用或討論的方法介入子女使用新媒體時,可以有效降低子女在新媒體使用上的負面影響,,如此,,便讓“規(guī)則”和“限制”更具人性化、溫情化,。 最后,,永遠不要忽視家庭陪伴的重要性。要知道,,父母不僅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人生導師,,更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因此,,要時刻保持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別讓機器取代父母的有效陪伴,更不能因工作忙碌而將孩子一味交托給“電子保姆”,,要讓父母所賦予的有價值的陪伴,、交流和溝通,匯集成日常家庭生活中,,最溫情的主旋律,,切莫等孩子已經沉浸在與機器的交流中不可自拔、二者關系已然“牢不可破”時,,再來追悔莫及,。(安星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