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趙先生與女兒視頻通話,。
海西晨報訊(記者 張薇黃伊娜)父母陪在孩子身邊享受著天倫之樂,,是一件幸福而溫馨的事,,但許多年輕人為了給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舍下年邁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背井離鄉(xiāng),,獨自到大城市奮斗,,他們的孩子便成為農村里的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在家,,父母每月至少打兩次電話或視頻、每半年至少回家看望一次孩子……12月1日起,《福建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法》正式實施,,其中,,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學校及社會關愛保護,、救助保護和法律責任都進行了詳實規(guī)定,。
廈門作為特區(qū),匯聚著成千上萬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平時如何與留在老家的孩子互動,?其中又有哪些暖心的故事?對此,,《海西晨報》聯合外來青年文學社一同發(fā)起走訪調查:關愛家中留守兒童,,您做到了嗎?

問卷調查,。黃勁超制圖
[問卷調查]
四成家長每半年回鄉(xiāng)一次
為了調查廈門外來務工人員和家中子女的聯絡情況,,晨報記者通過網絡,,向外地來廈務工者發(fā)放了一份調查問卷,共有290人答卷,。結果顯示,,68.97%的人現在已經將孩子帶來廈門。而那些將孩子留在外地老家的被調查者中,,有57.14%的人一周至少與孩子通一次電話,,14.29%的人會每月至少回家一次,一年至少回家兩次和一年回家一次的人各占28.57%,,幾年才回去一次的仍有28.57%,。
關于《福建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法》中對于每半年至少回鄉(xiāng)一次或者每月至少打兩次電話或視頻的規(guī)定,57.14%的人表示可以做到,,28.57%的人表示不能,,剩下14.29%的人則表示愿意努力做到。
與十年前不同,,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網絡成為人們交流感情的有效工具之一。對于這點,,湖里區(qū)外來青年文學社社長,、全國百優(yōu)志愿者顏明亮感觸頗深:“以前沒有手機,與家人聯系只能寫信或是到電話亭用IC卡打電話,,現在用微信視頻就方便很多,,而且交通越來越發(fā)達,乘動車或坐飛機也大大縮短了回家的時間,?!?/p>
顏明亮祖籍安徽,19歲時就來到廈門務工,,是地道的外來人員,,而后因戶口遷入成為新廈門人。2000年,,他加入外來青年文學社,,開始關注外來人員在廈工作,、生活,、權益等方面的問題。在他看來,,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資源,在廈務工人員為了生活,,不得已與孩子分離,,應該?;丶铱纯春⒆樱尯⒆拥耐瓿錆M溫暖,,讓親情時時留在孩子的心中,。
[專家觀點]
從根本打造“家”的守護網
福建金海灣律師事務所的鄭志寧律師認為,《福建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法》的出臺,,通過立法的方式,,以國家強制力的手段解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使得留守兒童的解決及處理有法可依,,對于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將有著積極作用,。
“此項政策的出臺,核心是在構建一個多元互動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服務與關愛體系,,明確了多個服務主體的責任,。”集美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姚進忠表示,,政策的出臺突出強化了家庭保護與關愛的核心意識,,引導家庭從家庭理念和儀式感上更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內心需要,從根本上打造“家”的守護網,。同時,,在社會關愛體系中,強調了社會工作等專業(yè)服務機構的作用與引入,,增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的專業(yè)色彩,,借助專業(yè)力量推動多元主體的積極作為,提升關愛與保護的水平與質量,。
暖心故事
只要一有空,,就會和女兒視頻
來自南平的康先生大學畢業(yè)后便留在廈門工作,因孩子年紀太小,,在廈沒人照顧,,便將3歲女兒留在老家由妻子照顧?!爸灰锌?,我就會打開微信和女兒視頻,還將手機屏幕設為女兒的照片,,看到照片就像看到她本人一樣,。”
康先生說,,從廈門坐動車到南平約3個小時,,南龍鐵路開通后僅需2.5小時,交通越來越便捷,,回家越來越方便,??迪壬硎荆Mㄟ^自己的努力,,爭取明年將女兒接到廈門讀幼兒園,。
看到孩子的臉,心就柔軟下來
今年27歲的阿文來自漳州龍海,,來廈門十多年,,立了業(yè)也成了家,現在與人合伙經營一家理發(fā)店,,有兩個兒子,。創(chuàng)業(yè)階段工作繁忙,他每天從早上10點忙到晚上11點,,小兒子出生不久后,,他和妻子實在照顧不過來兩個孩子,在大兒子剛一周歲時,,就把他送回龍海老家,,由孩子奶奶照顧。
由于孩子還小,,阿文和妻子一兩周回一次龍海,。周末正是理發(fā)店最繁忙的時候,阿文只能趁著周一休息回家,,大早上起來趕班車,,到家陪陪小孩,幾個小時后又得動身返廈,。
雖然離得不算遠,,但年幼的孩子還是時時牽掛著阿文的心,他兩三天就和家里通一次視頻電話,。雖然孩子只會說一些簡單的話語,,但看著孩子的臉,他的心就柔軟了下來,。阿文說,,他現在也在為廈門戶口努力,爭取這兩年把孩子接來,,一家人團聚,。
每次相聚,都會為孩子做早飯
每年寒暑假,,趙先生都翹首以盼,,因為遠在安徽合肥的女兒詩染(化名)會在這期間來廈門與他團聚,。趙先生畢業(yè)于集美大學,,畢業(yè)后選擇留在廈門創(chuàng)業(yè),,因為工作忙沒時間照看女兒,便將她留在老家讀書,。
詩染今年7歲,,讀小學一年級,趙先生與詩染平時日也只能通過電話,、視頻交流,。“基本上每天都會視頻,,關心她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如果時間允許,每隔2至3個月,,我會抽時間回老家看她,。”提到女兒,,趙先生欣慰中帶著些許為難,。
“到了寒暑假,我會帶孩子來廈門到處玩玩,,好好陪陪孩子,。”趙先生告訴記者,,無論是他回家或是女兒來廈門,,他都會早起為孩子做早飯,帶孩子去動物園,、游樂場,、博物館等地方,珍惜美好而短暫的相聚時光,。
兩地相隔的無奈也能想辦法彌補
廈門網訊(記者張薇)“小時候,,親情是一根長長的電話線,我在這頭,,爸媽在那頭,。長大后,親情是一張薄薄的火車票,,我在這頭,,孩子在那頭?!币皇赘木幍脑?,訴說著留守兒童與外出工作的父母之間,兩地相隔無法相伴的無奈與心酸。
采訪中,,一句句思念在耳邊縈繞,,一幀幀定格的畫面在腦里盤旋,沖擊著內心深處,。即將升級為人母的我,,作為“廈漂一族”,同樣面臨著“誰來幫忙照顧孩子”的難題,。每次與采訪對象交談時,,都會想到自己,設想在大城市工作,,迫于生活不得不將孩子放在老家,,不能聽到孩子叫的第一聲“爸爸媽媽”,不能見證孩子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缺失的關愛或許今后將永遠無法彌補……這一切的一切想來都讓人心酸和遺憾,。
誰不想依偎著父母的懷抱長大?誰不愿做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可對于這些被稱作“留守兒童”的孩子來說,,這簡單的幸福,那么近又這么遠,。他們眼里的幸福,,也許更多的是想要父母回家,給予他們關愛和溫暖,,而對于父母來說,,他們也想留孩子在身邊,陪著他們慢慢長大,,見證他們成長的點點滴滴,。
但是,生活總不那么完美,,無法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就多與孩子打打電話,也抽時間回家看看,,這也是一種彌補,,一種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