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農民,,卻扎根農田,天天和土壤“對話”,。 她,,又是“智慧農民”,指導農民更“智慧”地侍弄土地,。 她說,,讓科技為人民帶來福祉,是她肩頭最沉甸甸的責任,。 她,,是農業(yè)科學家,黨的十九大代表廖紅,。 “這么熱的天,,你們的工人怎么還在工作?” 福建省安溪縣舉源村的種茶大戶劉金龍正帶著客人參觀茶山,。車轉了一個彎,,眼尖的客人驚呼了一句。 “這哪是我的工人,,這是大學里的教授,,是專家?!眲⒔瘕埿χ忉?。 在田里工作的,正是與劉金龍合作許久的廖紅,。這一車子人完全看不出,,廖紅曾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還是國際植物營養(yǎng)學會常務理事里唯一的中國女科學家,。 劉金龍曾經一籌莫展。他拿腳下這片土地一點辦法都沒有,。 安溪縣的土壤是極酸的紅壤,,除了雜草,長不出什么作物來,。因禍得福,,喜酸的茶樹偏偏愛長在這貧瘠的土地上,。因此,一進安溪,,總能看到大片的茶山和茶園,。然而,,土壤的貧瘠使得茶葉的產量不高,,大量的化肥和除草劑投入使用后,帶來了新的環(huán)境問題: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品質不穩(wěn)定……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廖紅敏銳地看到了村里的問題:光禿禿的茶山上,,除了茶樹幾乎什么都不長,,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糟糕。她想以這里為基地,,給農民研究出一條綠色發(fā)展的路子,。 起初,許多農民對她這樣的“大專家”保持著深深的戒備心理,,怕她是來“推銷的”,、“坑錢的”、“騙人的”,。還有一些人看不起她,,認為廖紅不過是一個“小女子”,“憑什么要聽她的”,? 廖紅對此并不惱怒,,試圖用別的方法來“打入內部”。一次,,她看到一篇社會學論文,,里面提到,在中國大部分農民心中,,對“專家”的信任度只排在倒數第三,,但是對“本地能人”的信任度是第一的。 廖紅靈機一動,,既然“專家”不行,,那就找“能人”來合作。于是,,她與劉金龍就這樣見上了面,。 廖紅知道劉金龍對“科技力量”的期待,而這也是她面對的一道考題,。她為當地的茶園設計了“茶豆套種”的模式,,讓茶樹與大豆進行間作,,利用大豆生物固氮的效果來作為“綠肥”,提升茶葉產量與品質,,同時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然而國際上普通認為,像福建這樣酸堿度低于PH4.5的土壤,,怎么可能種得出固氮的大豆呢,?廖紅攻堅了多年,通過對大豆品種的不斷改良,,種出了讓國際上其他團隊都眼紅的“綠肥”大豆,。她的大豆,即使在PH值為4時也能長出用于固氮的根瘤菌,,給這片貧瘠的土地補上了營養(yǎng)。茶豆間作讓夏茶增產一倍以上,,還免去了肥料和除草的費用,,給劉金龍的500畝茶田省下了近100萬的成本??粗锢锞G油油的大豆,,劉金龍笑得合不攏嘴。 看著這一片郁郁蔥蔥的茶園,,村里的其他人也開始找上門“討經驗”,。劉金龍信心滿滿地準備大干一場,他組織了村里500多戶茶農,,準備在明年全村推廣這一個模式,。 “我始終覺得,我們的論文不能只寫在紙上,,更應該寫到大地上去,。”廖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