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 在林氏子孫中,,還不能不提曾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的林青山。 林青山1891年出生于埔頭村,,號云樵,,1908年南渡新加坡,經(jīng)僑領(lǐng)丘怡領(lǐng)介紹加入同盟會,,曾晉謁孫中山先生,。他先后在東南亞各國參與辦報,孫中山分別為《益群日報》《蘇島日報》題贈“公理日彰”“南天一鐸”匾額,。1930年,,林青山應(yīng)僑商胡文虎之邀,在汕頭籌辦《星華日報》,?!熬乓话恕笔伦兒螅谀涎蠓e極宣傳反蔣抗日思想。解放后,,林青山曾任福州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福州市僑委募捐委員會主任。 1950年,,林青山賣掉在南洋的橡膠園,,向國家捐獻300多萬元。遷居上海后,,林青山受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并為兩岸的統(tǒng)一大業(yè)做過不少工作,。1956年,,被選為全國歸僑聯(lián)合會籌備委員會委員,到北京出席全國僑務(wù)會議,,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林氏家族在埔頭肇基幾百年來,除了林光挺,、林青山外,,林氏子孫中還有許多人以畢生努力踐行林氏家訓。謝永寧說,,比如還有永春白鶴拳著名拳師林寶山,,他在抗日期間組織抗敵大刀后援隊,后來又將治療大面積燒傷燙傷的海狗保命油秘方無償捐獻給福州軍區(qū),,“他們一代代將‘仁義’這一祖訓薪火相傳”,。 “向善”效應(yīng) 在埔頭村中心有一棟剛剛改造完成的古厝,村民常帶著孩子到這里休閑娛樂,。特別是一到了節(jié)假日,,就更熱鬧了?!斑@里不只是休閑區(qū),,還有展示教育的功能?!敝x永寧說,,為更好地傳播“仁義”祖訓,今年埔頭村還結(jié)合“美麗鄉(xiāng)村·精神家園”建設(shè),,深入挖掘村里的各種歷史文化資源,,將一些古宅改造為村史館、國學堂,,豐富充實鄉(xiāng)村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內(nèi)涵,。 在改造后的鄉(xiāng)村文化廣場內(nèi),展示了村里不同姓氏的族訓、家訓,,引導村民向上向善,。謝永寧說,當?shù)亟Y(jié)合文化廣場建設(shè),,新建了“仁義遐齡”等主題文化墻,,將歷代優(yōu)秀鄉(xiāng)賢光輝事跡、身邊凡人善舉都上墻集中展示,。 與此同時,,埔頭村還運用小品、高甲小戲,、三句半等村民聽得懂,、容易記的形式,精心創(chuàng)作富有“家常味”“泥土氣”的文藝小品,,將其常態(tài)性搬上舞臺,,寓教于樂、化俗為雅,,將祖訓的種子“種”入百姓心田,,形成崇尚文明、踐行文明的新風尚,。 “通過鄉(xiāng)村文化廣場的建設(shè),,我們努力將一個家族的祖訓擴展到一個村的民風?!?謝永寧希望以此引領(lǐng)一個村的“民魂”建設(shè),,從而培育出更多重仁好義的時代典型。 村民老林帶著5歲孫子,,在鄉(xiāng)村文化廣場看文化墻,。他高興地說,這個文化廣場很有意義,,可以讓后代了解到祖輩的故事,,讓仁義之風不僅世代相傳,而且能夠傳播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