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政經驗十分豐富的過來人,,李光地非常清楚這種風氣滋生蔓延的后果。為改變這一現狀,,李光地親手訂立了一系列“家訓”,,目前可見的有《戒子孫》《本族公約》《同里公約》等??滴跷迨?,他奉召回朝,仍然放心不下,,臨行前又訂立了《丁酉還朝臨行公約》,。除此之外,在其文集中,尚有與上述“家訓”在內容上高度相似的一系列“箴文”,,目前所見有《勸學箴》《惜陰箴》和《誡家后箴》,。 在這一系列“家訓”及“規(guī)約”中,李光地極盡循循善誘之能事,。首先,他以極其豐富的人生和政治閱歷告誡李氏子孫及族人:“夫世無百年全盛之家,,人無數十年平夷之運,,興衰激極,存乎其人,?!毕容吚鄯e下來的基業(yè)不可能成為后代長久的倚靠,并稱“吾生七十年間,,所閱鄉(xiāng)邦舊家,,朝著顯籍者多矣,榮華枯隕,,曾不須臾,,天幸其可徼乎?祖澤其可恃乎,?” 其次,,李光地也自知李氏家族在地方“根衍枝繁,人丁眾伙”,,且因其在朝為高官之故,,家族勢力日漸壯大,雖然他一再聲稱祖業(yè)不可倚靠,,但其子孫和族人不一定能參透其中道理,,從而將他的話語奉為金玉良言,因此他甘冒“刻薄之名”,,只是盼望李氏子弟能在“閱世之久”后,,“自知吾今日之言,是親愛之至”,。 李光地這些肺腑之言因何會為他帶來“刻薄之名”呢,?原因在于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諸多“家訓”,多以道理服人,,其中自也不乏類似李光地這樣的敦敦教誨,,制訂“家訓”的人也多以自身經驗、閱歷和眼光,,昭示子孫后代,,期盼后人在人生發(fā)展上事半而功倍,。但以效果言之,有些“家訓”雖流傳甚廣,,所涉道理光明正大,,但對子孫后代的影響卻未必一定顯著。李光地所制訂的一系列“家訓”“規(guī)約”中,,除了循循善誘之外,,還輔之以國家律法,甚至是以律法為依托,。他聲稱,“凡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席蔭驕矜,衰落立至”“自今以往,,有犯規(guī)條,,我惟有從公檢舉,聞于官而與眾共棄之,,不能徇私庇護”,。身居高位而不為子孫族人徇私,嚴以律法,,以普通人情常理論之,,也難怪會有“刻薄”之嫌。 然而以李氏子弟而言,,其家族聚居安溪湖頭(舊稱感化里)已“十有余世”,,儼然成為一個大家族,且族中又出了李光地這樣一位高官,,無形中已“澤被”眾人,,以致“不類子弟”日眾,對于此種情形,,李光地在教誨之余,,輔以律法,甚至放出與其一代理學大師身份極不相稱的“狠話”,,稱“爾不為吾惜名節(jié),,吾豈得為爾愛身命”,并直接告知子孫族人越界行為的嚴重后果,,“國憲有嚴,,亦必不爾寬也”,這些警示話語至今讀來仍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猶回響在耳,。 就這樣,以教誨為先導,,以律法為依托,,李光地的“親愛之言”一代代流傳下來,在今日的安溪縣湖頭鎮(zhèn),,李光地故居幾乎是所有參觀者的必選,,在故居建筑林林總總的展示品中,以李光地制訂的一系列“家訓”為內容的展示牌最為醒目,,細細閱讀,,認真體會,人們可以從中獲取關于治學,、處世,、理政的諸多經驗。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系列的“家訓”展示牌,,大多出自李氏后人之手,一代理學大師的人生經驗及其傳承顯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作者系廈門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水海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