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廬州合肥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清官,。28歲時考中進士,,以后歷任監(jiān)察御史,、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知府和樞密副使等官職。他為官清廉剛毅,,不畏權貴,,并要求抑制貴戚特權,、制止浪費,、減輕人民負擔。傾盡全力給人民群眾申冤,,受到當時群眾的歡迎,。因此.他的一些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尊稱他為“包青天”,。 包拯執(zhí)法如山,,鐵面無私。在他第一次準備去陳州放糧時,,他的侄子包勉被人告發(fā),,而審案者正是包拯。包拯年幼時父母雙亡,,是嫂娘王氏也就是包勉的母親將他撫養(yǎng)成人,。包拯與包勉雖為叔侄,卻情同手足,??墒前憬浫苏T使,貪贓枉法。當事情敗露被審的消息傳到王氏耳中時.王氏淚流滿面,,懇請包拯看在自己從小撫養(yǎng)他,,且僅此一子的份上, 放過包勉,。包拯也心疼侄兒,,而且侄兒犯罪另有他因,。但包拯看著身上的官服,,想著災難中的人民,,毅然揮淚斬侄,。他對嫂嫂說:“嫂娘,。包勉是我侄兒,。豈能不親?豈能不疼?可我不斬包勉,,對不住百姓,,對不起我的這身官服。您想想,,有多少兒女在貪官污吏的壓迫下生活困窘,,不斬包勉,,難以平民憤啊,。請您放心,,您百年后,,我代包勉為您戴孝,。” 包拯正是憑著自己高尚的人格、大義滅親的胸懷,,救護老百姓,同時也給兒孫很好的教育,。這正是身教重于言傳。包拯不但自己為官清正,,而且還時時教育子孫后代要保持這種優(yōu)良品德。他在生前就特意立下遺訓:“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意思是說:凡我的后世子孫,,如果有人做了官,,貪臟枉法,,要把他開除出家族;死后,,也不許葬入包家祖先的墳地中。誰違背了這個遺訓,,誰就不是我的子孫。而且,,他還命令工匠將這一段遺訓刻在石碑上面,,豎在堂屋東壁,,以昭示后世。古代,死后不得葬入祖墳,,是非常嚴厲的處罰,,可見包拯對教育后人非常嚴格。 包拯逝世以后,包氏子孫后代切實執(zhí)行了這個遺訓,,對個別做官不清正廉潔的,。族人堅決按照包公遺訓嚴肅處理,。 包拯更是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