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腳下都有路,勇敢地走就行
來源:東南網(wǎng) 2012-06-08 編輯:黃水來
1977年我國第一次恢復高考,,我趕上了,,也參加了,。 出生在京郊山村,父親早逝,,家境異常貧困,。好在兄弟四人都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能吃苦,肯學習,,為人謙和,。結(jié)果,我們兄弟四人兩個初中畢業(yè)兩個高中畢業(yè),。隨著年齡的增長,,畢業(yè)一個"飛"一個(或參軍提干或參加工作離開了山村)。3個哥哥工作后,,家里生活的擔子,,自然而然落在我的肩上。 掙工分的年代,,鄉(xiāng)親們手里幾乎沒有一點“活”錢,,辛辛苦苦的一年下來,多的一家?guī)装僭?,少的不但沒有一分而且還要欠賬,。我家就是這樣,母親一個家庭婦女,,每天都去勞動,,也掙不了幾個工分。那些年,,有時分的糧食,,如玉米,水份很大,,曬干后,,遠遠達不到實際份量,本來就不夠吃的糧食就更不夠了,。另外,,那時永遠有做不完的活兒,一是集體勞動,,幾乎天天早起晚睡,,大干特干,就連大年三十,、初一都要“奮戰(zhàn)”到很晚,;二是自己家的,喂豬打狗,、砍柴割草,、收拾院子等,很少有玩的時間。那時,,剪下來的果樹枝,、玉米桔等,都讓生產(chǎn)隊養(yǎng)豬場,、飼養(yǎng)場“消耗”了,家家戶戶的用柴,,都得“自力更生”,。不客氣地說,從我還沒有柴簍子高時起,,就承擔起了全家的打柴任務,,印象里,幾乎天天都要上南山北嶺西溝東坡去打柴,。那時,,山上的所有植被都被割得精光,經(jīng)常是不得不到十幾里外的深山高嶺上去割柴,,每每都把人累得直不起腰來,。上學了,所有負擔一點不少,。上學前,,摸黑也要打一簍草或割一簍柴,然后再往學校趕,。一次,,我和另一位小伙伴,把月亮地當作了天亮,,一起爬到了一個小半山腰上打柴,。沒想到,還沒打完柴,,月亮下去了,,天暗得伸手不見五指。這時我們才知道起得太早了,??床灰娐罚虏粊?,我們就靠在一起,,一直蹲了一個多小時天才亮,露水把衣服都打濕了,。下學后,,沒有家長督促學習,都是“快去割柴”或“快去打草”,小伙伴們有的把書包往炕上一扔,,有的干脆扔在院子里的秧架上,,就背著背簍上山了。那時上學,,也是不容易的,。上中學時,每天來回要走十三四里地,,絕對的11號(步行),。最早時,通往學校的路實際上是一條河套,,夏天得踩著水走,,冬天得滑著冰行,動不動栽個“大馬趴”或“嘴啃冰”是常事,。一起長大的小伙伴,,幾乎沒有人不“掛彩”的。我的頭上,、手上就都有個長條型疤痕,。整天與石頭打交道,能少了磕碰,? |
- ·大部分家長教養(yǎng)寶寶過程中的誤區(qū)
- ·老公為小三把我打進醫(yī)院,,怎么辦
- ·郁悶,,我結(jié)不結(jié)婚,干你們什么事
- ·手表來之不易,,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 ·人性最美的美德,,沒有離我們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