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政務公開,、信息公開的需求,滿足老百姓在“微時代”的知情權,一些代表委員的媒介素養(yǎng)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全國兩會是代表委員們履職的重要場合,也是對公眾進行各方面知識普及的大課堂,還是對公眾和社會進行新聞傳播的好時機,。兩會的功能是復合的,不能以單一的標準看待兩會。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說,每年有幾件事能有如此高的關注度,每年能有幾次能看到如此頻繁的觀點碰撞和思想交鋒?全國兩會的這種特殊性,給代表委員提出一個嚴峻的課題,代表委員不僅要有專業(yè)履職的能力,還要有一定的媒介素養(yǎng)。
媒介素養(yǎng)是如何正確有效的使用和對待媒介的能力,。我們高興地看到,近年來,由于多方面的努力,代表委員的媒介素養(yǎng)有明顯提升,躲鏡頭,、怕記者甚至呵斥記者的人少了,出言不遜或口無遮攔的也少了,一些身為政府官員的代表委員越來越敢于面對鏡頭——這些官員在兩會期間說的話,甚至比過去一年的公開表達還多,。
但是,我們也不能不說,從媒體報道和公開的一些信息看,一些代表委員的媒介素養(yǎng)在很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如此才能適應政務公開,、信息公開的需求,滿足老百姓在“微時代”的知情權,。
先說說話的內(nèi)容吧,。判斷一個人媒介素養(yǎng)的高低,一個重要標準是看他們?nèi)绾螌γ襟w和公眾說話,。從電視和報紙中的兩會報道看,有少數(shù)代表委員對記者和公眾所說的內(nèi)容,并不全是公眾關心、社會影響大的公共話題,有些是本部門內(nèi)部的工作和成績報告,、總結(jié)材料等,。這樣的內(nèi)容,怎能引起公眾關注的興趣呢?
判斷一個人媒介素養(yǎng)高低,還有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他們與媒體和公眾打交道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包括遣詞造句,、表達技巧,、神態(tài)語態(tài)和衣著外貌等。從我們看到的公開報道來看,有一些代表委員在面對記者采訪時顯然力不從心,既無充分準備,又無平時積累,。還有一些代表委員,無論記者怎樣問,都只會按材料背誦“參考答案”,。
神態(tài)語態(tài)和外貌衣著也別小看,這對于受眾能否被傳播者的魅力所吸引,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全國政協(xié)委員姚明談到自己兩會期間的著裝風格時說:“我這次一共帶了兩套衣服,一套西裝上大會堂穿,一個就是這個運動衫,討論穿,?!边@只是一個小細節(jié),但難能可貴的是這種外在形象的意識。此外,我還注意到,在一些新聞發(fā)布會上,一些代表委員總是用一種語速,、一個腔調(diào),、一成不變的神態(tài)面對公眾,即便內(nèi)容再好也讓人感覺索然乏味。
當然,最該提醒代表委員的,還是要有媒介素養(yǎng)的意識,。參加全國兩會,就一定會有一個躲不開,、也繞不過去的情況,就是面對媒體和公眾如何講話。這里有兩個極端現(xiàn)象值得注意:一是見到媒體和記者就躲,、跑,、推辭,以各種理由婉言謝絕,不說、不說,、就是不說,;另一種是毫無媒體意識,發(fā)言過于隨意——近些年來,一些被公眾詬病的有爭議的議案提案,往往就是代表委員缺乏媒介素養(yǎng)使然。
凡此種種都提醒我們,進一步提高代表委員們的媒介素養(yǎng),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提高對媒介的認識,。必須看到,我們已經(jīng)生活在一個媒體無處不在的媒介化時代。全媒體,、自媒體,、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都是媒介化時代的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央黨校講話時對領導干部提出六個方面的能力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所以,無論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們生存的時代,還是努力實現(xiàn)黨的要求,提高媒介素養(yǎng)都是應有之意。
其次,提高媒介素養(yǎng),需要一個長時間的學習過程,。學而“實”習之,學習不僅僅是聽課背書,還有練習和溫習之意,。對于提高媒介素養(yǎng)實際操作和練習、大膽張嘴尤其重要,有些官員雖然經(jīng)常參加各種媒介培訓,但就是不肯張嘴,不愛上臺,怕見記者,這樣媒介素養(yǎng)怎么高得起來?
第三,人大和政協(xié)可對參會的代表委員提出要求,加強培訓。如果說履職參政是代表委員的天職,是內(nèi)在要求,全國兩會期間面對媒體和公眾就是代表委員的另外一項天職,或者說,是公眾和媒體對代表委員的一種起碼要求,。
我很贊賞新任環(huán)保部部長陳吉寧面對公眾和媒體的姿態(tài):上任不久即召開媒體見面會,全國兩會期間又出現(xiàn)在新聞發(fā)布臺上,不回避熱點,不怕揭短,落落大方地回答記者的提問,。有人說,這是“新生牛犢不怕虎”,他當幾年部長后就不會如此了,我盼望這樣的“預言”落空,也盼望更多的代表委員和官員能坦然面對公眾和媒體,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單位和部門的故事,講好自己的故事,因為這也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這種軟實力,有利于交流溝通,加強理解,有利于凝聚共識,、匯聚力量,。(作者系原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