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上海法官鄒碧華之所以受到整個法律界的尊敬,,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與他所分工主管的上海司法改革試點有關,,與當下“法治中國”建設有關,。就在他離世前后的一周,,復旦投毒案二審的子夜激辯,聶樹斌案的異地復查,,呼格案的沉冤昭雪,,讓人們既體味到司法改革的緊迫,也感受到司法改革的前行,。而繼今年6月經(jīng)中央批復通過試點方案,、上海成為全國司改“排頭兵”后,半年來,,又有6個省市的司法體制改革方案獲得中央批復同意,。無論從力度還是廣度看,司法改革正在更大范圍內(nèi)積極有效地推開,。
改革的千針萬線,,最終要靠擔當者牽引。十八屆四中全會給司法改革注入強大動力,,激蕩起人們的法治夢,、中國夢。面對這樣的改革大潮,,能否把握歷史機遇,、凝聚社會共識,如何推動司法改革,、建設法治中國,,不僅需要法律界人士認真探討、積極探索,,也需要上自國家下至個人的同心向力,,構建起共同體意識。這,,或許正是我們要從“鄒碧華現(xiàn)象”中汲取的可貴力量,。
——編者】
合力啃下司改“硬骨頭”
舒銳
很少有哪位法官在離去時,能夠像鄒碧華法官這樣得到如此贊譽和惋惜,。這當然與鄒法官個人學識與人品有直接關系,,更重要的,是引發(fā)了人們對司法改革的關注,。
鄒法官是上海法院司法改革的主要“操盤手”,,而上海正是全國司改的排頭兵?!俺鰩熚唇萆硐人馈?,人們?yōu)橹l(fā)出“船到江心,操槳者驟然沉默”的感嘆,。實際上,,法律人惜碧華,,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他們對司改的思考,,甚至是憂患意識,。
新一輪司法改革的試點工作正在進行中,四中全會更對司法改革作出了戰(zhàn)略部署,。今天的司法改革,,涉及諸多“硬骨頭”,改革已不可能如改革初期那樣受益者廣泛,,必然觸動部分既有利益,。改革就是保護合理利益、剔除不正當既得利益,。司改就是要讓法律共同體得到保障與尊重,,讓普通民眾得到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務。
知易行難,,案多人少,、待遇低,、壓力大,、得不到尊重,這是不少法院工作人員的直觀感受,。如果說,,鄒法官是為司改獻出生命的第一人,那么我們必須警醒,,不能讓更多可敬,、可愛的法官們以離開法院的方式為司改犧牲。而這需要靠職業(yè)保障,、職業(yè)前景來實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司改成功不能通過法院一家之力而得以實現(xiàn),,更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
干將莫邪,,投爐問劍,;碧華盡瘁,獻身司改,。司法公正高效是關乎全體人民福祉的事業(yè),,但愿碧華法官的逝去能夠引起社會各界對司法改革應有的重視,讓我們攜手將其未完成的事業(yè)繼續(xù)下去,,以慰天靈,。
(作者為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法官)
建立改革者共同歸屬感
宋通
鄒法官去世后,,在媒體報道中看到他說過的一句話,頗能引發(fā)我的共鳴和思考,。他認為,,律師對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個國家法治的發(fā)達程度,;而法官對律師的尊重程度,,則表明這個社會的公正程度。這提醒我們,,在法官與律師之間,,是不是除了“對抗”,還可以有“相惜”,?而這種相惜,,或許正是建立改革者之間共同歸屬感的體現(xiàn)。
在我的律師執(zhí)業(yè)生涯中,,與法官,、檢察官打交道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同行之間交流時,,最??畤@的,就是律師辦案不易,。一方面,,是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法律從業(yè)者不理解,甚至冷嘲熱諷,;另一方面,,則來自于法官和律師的關系。鄒法官的離去之所以在律師界引起震動,,甚至包括許多未曾與之有接觸的律師,,就是因為從他的身上,看到了跨越本職的法治精神,。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中國司法改革之路漫漫,,需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學教授以及職業(yè)立法者,、社會法律服務者等在內(nèi)的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一起為之努力和奮斗,。法治文明是現(xiàn)代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形成和完善是法治社會運行的載體,。沒有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何談法治,?法治不成熟,,亦難有發(fā)達的法律職業(yè)共同體。
律師界對鄒碧華法官的悼念和稱贊,,讓“法律職業(yè)共同體”曙光微現(xiàn),。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新一輪司改的大背景之下,構建一個趨于成熟和發(fā)達的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必將成為司法改革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一步,。
(作者為北京市朝陽區(qū)律師協(xié)會行政與政府法律顧問業(yè)務研究會主任)
改革現(xiàn)場離不開身體力行
田飛龍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nèi)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在當前司法權威不高的情況下,,“鄒碧華現(xiàn)象”或許提供了中國司法權威成長的一條新路徑,,即:不以官階和法律強制賦權,而以法官身體力行的典范行為提升司法權威和公眾認同度,。
“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四中全會對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系的描述,,不僅勾畫了推進法治與德治的藍圖,,更對法律人提出了必須具備的法律與道德的雙重素養(yǎng)。中國法治的深度推進,、規(guī)范發(fā)展,,必然要求有自身的榜樣和典范作為職業(yè)精神的肉身承載,這是鄒法官的職業(yè)天命,,也是司法權威成長的一般規(guī)律,。職業(yè)權威并非直接來自法律規(guī)定,而是來自擔綱這一職業(yè)的自覺主體的典范行為,。正是在具體司法和司法改革上的價值取向和實際成就,,鄒法官贏得了法律界的尊敬。他的身后哀榮,,決定了“鄒碧華現(xiàn)象”不會一騎絕塵,,而是響應者眾。
司法改革是一個職業(yè)的集體事業(yè),,需要犧牲奉獻,、典范個體與公眾認同。作為后發(fā)法治國家,,中國司法一直在為提升權威與地位積極努力。這些年來,,司法界一直在尋求一種復雜的“賦權”安排:第一,,體制賦權,,即通過窮盡體制性司法資源以盤活“存量”,獲取自上而下的司改空間,,以擴大“增量”,,新一輪司改也命意于此;第二,,文化賦權,,即通過法治觀念的繼續(xù)啟蒙,改變法官在政治與社會文化中的處境和地位,。一些法官主動進行法律譯介和寫作,,彰顯此意;第三,,魅力型人格賦權,,即通過法官典范的樹立贏得自下而上的公眾認可。鄒法官幾乎在上述任何一個層面均有不凡表現(xiàn),,因而積極穩(wěn)健地推進了司法權威成長,。
中國司改,也有著改革之艱難,,接續(xù)的是中國百余年探索現(xiàn)代治理模式的宏觀政治使命,。“鄒碧華現(xiàn)象”也是對所有改革領域的隱喻和啟發(fā),。在一個新的治理時代到來之際,,尤其需要無數(shù)“操盤手”身體力行地奮斗在改革現(xiàn)場,豎起新一輪治理改革和時代精神移轉的風向標,。
(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院長助理,,法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