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APEC會場之外,,政府,、社會,、公眾互動中投射出的理解精神,,是最生動的回響】 從1989年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首屆亞太經(jīng)濟合作會議算起,,這個簡稱為“APEC”的經(jīng)合組織已走過1/4個世紀的風雨,。其每一次會議,,都是對東道主軟硬實力的一次大考,。相隔13年,,中國再次成為APEC會議“主場”,,北京接過了考卷。 面對這張考卷的,,不止是“有關部門”,。會議召開期間,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一些地鐵站臨時封閉,、一些路段會有交通管制,給市民出行帶來一定的不便……連天津,、河北,、山東等周邊省市也受到影響,與首都一道實施最高級別應急減排措施,,可謂“同呼吸,、共命運”。 在北京這樣一座特大城市舉辦大規(guī)模國際盛會,,必定無法避免對一些市民正常工作,、生活的影響。事實上,,為保障大型國際會議或賽事的舉辦,,在一定時段或是區(qū)域內(nèi)采取特殊管理措施,也是國際通行做法,。僅以歷次APEC會議為例,,調(diào)休放假、交通管制等幾乎是“必選項目”,。泰國曼谷在舉辦APEC會議期間,,除了部分政府機關和公司放假外,,甚至規(guī)定百貨公司不得進行促銷活動,以免市民開車前往采購造成擁堵,。 任何一次重大國際活動的成功舉辦,,既需要政府、城市管理者的科學統(tǒng)籌,、合理調(diào)度,,也離不開公眾的包容與支持。當然,,這需要決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在采取特殊措施與保障公民權益之間尋求平衡。其中至為關鍵的,,就是用誠意去贏得公眾的真心理解與支持,。 如何用盡可能小的社會成本收獲盡可能好的辦會效果,是對治理能力的一次檢驗,。作為首都,,從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顒?,應該說,北京在一次次組織舉辦重大活動中累積了豐富經(jīng)驗,,城市運營,、管理、應急實力與日俱增,。此次APEC會議前,,北京市政府及時發(fā)布致市民公開信、群發(fā)短信感謝市民所作貢獻,,連市民都直嘆“太客氣”,;與此同時,調(diào)整公交地鐵的運行時間和線路,,提高運力,,都是為了盡可能緩解限行帶來的不便。類似人性化,、便利化的細節(jié),,就是尋求理解、增進互信的一次次努力,。 而APEC會議成功主辦的“軍功章”,,也必然有周邊省市居民的一半。當京津冀魯?shù)木W(wǎng)友們,紛紛在微信朋友圈曬出澄澈的天空,、金黃的銀杏,、整潔的街景,有人這樣感慨:“APEC藍,,好想你多陪我?guī)滋?。”以APEC會議舉辦為契機,,增強攜手共進的環(huán)保意識,,我們就會離清潔空氣、朗朗晴空更近一步,。 APEC可說是一條意蘊頗深的時間軸,。2001年上海APEC會議召開之際,中國的GDP總量在全球還只居第六位,;如今,當北京牽手APEC,,中國已穩(wěn)坐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的交椅,。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廣度,、深度必將日益拓展,,這既是展示國家能力的機遇,也是一個大國應當扛起的責任,。從這個意義出發(fā),,作為一個現(xiàn)代公民,每一次置身重大國際活動的場域,,都是涵養(yǎng)公民精神的一次歷練,,也是世界公民意識的一次升華,應當敞開心扉,、嚴謹對待,。 詩哲說過:人們對一切都會厭倦,除了對理解,。在APEC會議的圓桌前,,各成員經(jīng)濟體之間的相互理解,是彼此信任與合作的前提,;而會場之外,,政府、社會,、公眾互動中投射出的理解精神,,更留下了生動的回響。當我們在理解中跨越“APEC時間”,北京奉獻給全世界的,,必將是獨特的“APEC記憶”,。 |
相關閱讀:
- [ 11-11]APEC“主場外交”展現(xiàn)中國義利觀
- [ 11-10]國平:北京APEC的特殊吸引力
- [ 11-10]“APEC中國周期”:排云而上13年
- [ 11-08]APEC盛會給力中國夢
- [ 11-07]翹首企盼與“APEC藍”天天見
- [ 11-07]期待APEC“盛會效應”
- [ 11-07]讓“APEC藍”永駐天空
- [ 11-07]從北京APEC遙望亞太未來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閩)-經(jīng)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