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市場運作,,一直是學界感興趣話題。 有研究者曾做過一個實驗,,讓英裔孩子與亞裔孩子玩拼單詞游戲,。實驗把孩子們隨意分成三組。對第一組孩子,,任由他們自己選擇不同顏色的彩筆,,任由他們把給定的6個字母拼寫成不同類別的單詞。對第二組孩子,,老師對他們提出要求,,只能用藍色彩筆作答,并且只能拼成某一類詞組,。對第三組孩子,,老師對他們的要求同于第二組,但同時對孩子們說:“這是你們的母親希望你們這樣做的,?!倍鴮嶋H上,孩子們的母親并沒有參與游戲,。 結果非常有意思:允許自己自由選擇彩筆和單詞類別的英裔孩子,,拼出的單詞量是老師替他們作出選擇時的4倍,是“母親”替他們作出選擇時的2.5倍,;而亞裔孩子在被告知“母親希望你這樣做”時,,拼出的單詞量是自由選擇時的1.3倍,是老師為他們作主時的2倍,。 更有意思的是,,實驗者觀察到,,英裔孩子聽說他們的母親參與了游戲并為他們作主時,表現(xiàn)出尷尬甚至反感的情緒,,有孩子甚至拒絕“被作主”,;而比較之下,亞裔孩子聽說母親在,,都表露出欣喜情緒,。一位日本孩子在得知母親已為他作出選擇,在游戲結束后甚至主動對老師說:“能否告訴我媽媽,,我已經按她的要求做了,!” 通過這一實驗,研究者認識到了文化的力量,。不同文化背景對行為的影響非常深刻且與生俱來,。相比較而言,歐美文化更強調自主選擇,,每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亞洲文化卻更重視社群關系,認為個人價值體現(xiàn)在讓周圍的人認可或高興。 商務專家對花旗集團遍布世界93個國家的業(yè)務網點進行了研究,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員工如何看待其工作環(huán)境,。員工們首先被要求填寫一個表格,說明他們所認為的在工作中選擇權的多少,。調查發(fā)現(xiàn),亞洲區(qū)員工認為選擇權最小,,拉美籍其次,,歐美員工則認為選擇權最大。研究的第二步,,讓員工填寫對工作環(huán)境滿意度。結果竟然是,,大多數(shù)歐美員工認為他們擁有更多選擇權時,,其對工作環(huán)境的滿意度更高;而亞裔員工當認為工作越是由上司決定的多時,,對工作環(huán)境的滿意度則更高,。 商務專家這一研究成果其實與前述實驗可以相互印證:東方文化背景下,更認同社群文化的員工,,也更愿意“被領導”,,努力工作直接目的是符合領導的意圖;而西方文化背景下,,更認同個人主義的員工,,更愿意自我決策,,努力工作的直接目的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社會學家從上述一個實驗和一個研究中則進一步得出這樣的結論:西方社會強調法治,,恰是與個人主義文化大背景相適應:因為每個人都愿意自我選擇,,因而也必須自負其責;而東方社會更習慣人治與德治,,也恰是與社群文化大背景一致:東方人的確習慣生活在社群中間,,更習慣生活秩序從小被父母、上學被老師,、上班被上司安排得井井有條,。也正因為東方人強調“被安排”好,因此,,東方文化對于有權力去“安排”別人的人,,賦予了很高的道德要求,尤其是老師與官員,,必須是社會的道德楷模,。 如何對待不同的文化?當各種文化在相互隔離的環(huán)境中成長時,,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不同文化“邂逅”時,,我們往往生出對待不同文化的“分別心”,認為某種文化優(yōu)于另一種文化,。 一旦有了這種“分別心”,,事情往往會變得很復雜。一位印度裔美國著名學者就曾撰文寫道,,在英國,,由于尼克·里森的非法操作,致使巴林銀行陷入破產困境,,但媒體只會譴責“流氓經理人”,;而在日本和中國,任何一個社會事件,,都會導致媒體大規(guī)模檢討“制度與體制弊端”,。這恰恰反映了西方文化個人主義與東方文化集體主義的不同。但吊詭的是,,那些主張檢討“制度與體制弊端”的東方知識分子,,卻強調自己對西方文化的認同。這就是“文化沖突”所導致的“思想分裂”。 更為嚴重的情況是:當任何一種文化想證明自己的優(yōu)越性,、并力圖征服另一種文化時,,文化的力量就可能轉化為國家或群體之間的對抗,亨廷頓所謂“文明的沖突”就產生了,。這大概是今天世界之所以陷入動蕩與紛爭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還是要回到一種簡單的看法:文化并無高下之分,。東方文化盡管可能在某些人眼中抑制了創(chuàng)新,,但正因其常把群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才維系了東方文明數(shù)千年綿綿不絕,,這是強調個人至上的西方文明所無法企及的,。即使是從純粹的個人主義出發(fā),因為不同文化背景下個人對于生活環(huán)境滿意度的主觀感受,,已經與文化水乳交融了,,所以,無所謂哪種文化背景下的個體生活得更幸福一些,。 不同文化之間當然需要相互交流和吸納,,但這只能是一個自然演進而非強加與強迫的過程。惟其如此,,無論是知識人的內心,,還是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才會更加和諧,。 盧周來(經濟學者) |
相關閱讀:
- [ 08-11]“微信拉黑父母”或源于文化沖突
- [ 01-09]何必用“文化擔當”痛貶《泰囧》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