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幾則新聞都與社會信任話題相關,。
康菲公司通報,蓬萊19—3鉆井5日全部停產,。如果康菲公司這次說到做到,,那將意味著拖延3個月之久的渤海溢油治理總算有了實質性進展。從最初秘而不宣,,到近期說法不一,,康菲公司的誠信遭到強烈質疑,。停產是在國家海洋局行政命令與輿論強烈呼吁下,姍姍來遲的,。這足以顯示,,“大塊頭”企業(yè)喪失社會責任心時,維護公共利益是多么艱難,!
而據(jù)媒體揭露,,5位文物專家為假古董估價并被騙子利用騙貸——“金縷玉衣”天價評估24億元,銀行損失5.4億元,。民間鑒定亂象背后暴露的專業(yè)人員職業(yè)倫理與道德操守問題著實讓人擔憂,。
不論是“真謊言”,還是“假鑒定”,,無疑都觸碰著公眾的信任底線,。有人說,在公共事件里,,老百姓漸成“老不信”,。質疑官方解釋、專家觀點,,一句調侃:“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成為當前公眾信任內耗嚴重的佐證,。
公信力緣何被削弱,?中國人為什么“什么都不信”?作為社會情緒穩(wěn)定器的公信力,,體現(xiàn)了權威性,、信譽度以及影響力,一旦社會公信力受到損傷,,便會導致民眾對負面消息的接受度不斷提高,,鑒別真?zhèn)蔚囊庾R受到削弱,久而久之,,便會造成較大面積的“信任缺失”,。
信任缺失的危害不言自明:信任斷裂之下,政令不通,,政策運行成本堆高,;經濟交往之中,流通滯緩,,經濟發(fā)展活力枯竭,;人與人之間,互信缺失,社會道德底線失守……久而久之,,如果整個社會都彌漫著不信任情緒,,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都將受到極大影響。
因此,,安放“信任之塔”迫在眉睫,。以往,有人將信任缺失歸咎為利益格局的多樣化,,這未免偏頗,。很多時候,政府信息的封閉化,、公眾信息的饑渴以及真相 “供給”的缺乏,,才是透支人們信任的關鍵。因此,,化解公眾質疑,,公開是一劑良方。公開真相,,是政府責任部門的義務所系,也是“對接”公眾知情權,、監(jiān)督權的必要路徑,。
同樣,“信任之塔”的構筑,,離不開信息公開制度的“添磚加瓦”,。在公共服務層面,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和速度,,讓謠言止于真相,,這是政府部門取信于民的“真經”。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lián)網日益成為黨政機關聯(lián)系群眾的重要平臺,、聽取民意的重要窗口,“政務微博”已經成為“微時代”信息公開的一個有效渠道,。適應新形勢,,將新媒體、自媒體與其他網絡手段,、網下手段并舉,,促進工作作風轉變,激活網下工作機制為民眾解決實際問題,,無疑將成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嶄新渠道,。
- 2011-09-19“患者砍醫(yī)生”背后的醫(yī)患信任危機值得關注
- 2011-09-09信任是老師最需要的禮物
- 2011-08-24婚介應以真實贏得信任
- 2011-08-23“富二代”為何會不被信任,?
- 2011-08-22增進“信任”方能緩解“血荒”
- 2011-08-03肯德基麥當勞別辜負公眾信任
- 2011-07-26建公眾信任,,從事故善后開始